陈孟玉行善得贵子 梓潼神转生为其光耀门楣

文/周晓辉
陈孟玉梦见有神对他说:“我是梓潼神,将降生到你家为你光耀门楣。”(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9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明朝英宗年间有一位很得民心也很有名气的大臣陈镒,他是江苏人,他的来历还真不简单。这得先从《庚巳编》记载的一则故事说起。

陈镒的父亲陈孟玉为人诚实厚道、朴实善良,乡里人都称他为“善士”。他还特别爱惜物力,从不糟蹋东西,甚至连掉在地上的食物都不愿浪费,都要拾起冲洗之后再吃。一天夜里,陈孟玉梦见有神对他说:“你为人如此善良,当获福报。我是梓潼神,将降生到你家为你光耀门楣。现在在胥门线香桥某人家楼上,有我的神像。某家并不供奉,希望你快点迎回家。”

陈孟玉从梦中醒来后,将梦告诉了妻子。没想到妻子也做了同样的梦。这显然不是巧合了。于是他们马上去拜访梓潼神说的那户人家,那家主妇将他们带到楼上,果然壁挂神像上已落上了灰尘。他们请求将神像拿到自己家里,对方同意了。

将神像拿回家中后,陈孟玉夫妇将其擦拭干净,稍加装饰,供奉十分虔诚。不久后,陈孟玉的妻子有了身孕,之后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一代名臣陈镒。

明朝永乐年间,陈镒考中进士,之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声誉很好。他为官一向看重百姓疾苦,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共十多年,期间他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深得民心。

1435年,9岁的明英宗即位,太皇太后辅政,任用清明能臣,为人笃厚平易的陈镒升任为右副都御史,与都督同知郑铭镇守陕西。当时,北方很多饥民为了生存,都跑到其它有粮食的地区生活,陈镒从大名府(今属河北)出来,沿途遇到很多这样的饥民。他遂上疏陈情,英宗随即下诏免除了当地的赋税徭役。

到陕西上任一年后,陈镒上奏说陕西因为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因此希望请求全部停免摊派征收粮食等。诏令同意。

陈镒画像(公有领域)

1437年五月,因为治理有功,陈镒受到英宗下敕书褒奖,他还受命巡视延绥、宁夏边防。他每巡防一处,都如实上奏军民之事,供朝廷决策。

在其所辖的六府闹饥荒时,陈镒请求发仓米赈济。英宗也听从辅臣的建议,推行救荒政策。陈镒利用这个契机,上书请求把救荒政策在所有边区实施,如此一来,边疆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储备粮。

在陈镒驻守陕西近七年后,即1441年,英宗考虑到陈镒十分辛劳,遂命大臣王翱先去替换他,并让两人轮流负责驻守,一年更换一次。第二年,王翱调到辽东,陈镒又去陕西镇守。满一年后他应当和王翱更换,但陕西人舍不得他离去,纷纷请求他留任。其后诏令仍让他留任。

陈镒驻守陕西这些年,竭尽所能为百姓做事。他促农耕、济贫困、减赋税、广积粮,使得当地粮仓储满粮食,有军卫的地方足以支用十年,没有军卫的地方则可以支用百年。这么多粮食储存时间长了,难免陈腐,丢掉了又很可惜,陈镒于是上奏请求每年春夏之时,将粮食拨给官军做月饷,不再发钱钞。英宗予以批准。

1444年春,陈镒升为右都御史,仍镇守陕西。彼时当地发生饥荒,陈镒请求减免赋税十分之四,其它的则米布兼收,以减轻百姓负担。因为灾异频繁,他上奏二十四条安抚军民的建议,大多经朝廷讨论通过后实行。

当时瓦剌部的也先逐渐强盛起来,还设置了甘肃行省之名。陈镒马上上报朝廷,请求严加防备。后来,朝廷命他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防事务,让他们看情况处理。

陈镒还曾注意到襄阳、汉中一带流民啸聚生事,他上书建议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员前去抚恤,朝廷同意,但当地官员却不以为然,没有去做,结果成化年间,河南出现叛乱,人们这才想起陈镒的先见之明。

朝廷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防事务,让他们看情况处理。示意图,图为明人绘《出警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征讨瓦剌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陈镒联合其他大臣在朝廷上弹劾王振,因王振已死于战事,王振的侄儿王山被诛杀。此后,在也先进犯京城时,受大臣于谦的推荐,陈镒出京巡抚京郊一带。也先败退后,陈镒被召回,升为左都御史。

1451年,陕西又发生饥荒。当地有一万多名军民一起向官府陈情,说:“愿得陈公活我!”地方官上报给朝廷,代宗又命他出镇陕西。至此,陈镒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地百姓非常爱戴他,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他,称他为“黑胡爷爷”。

每次陈镒回京,百姓们总是堵在道中,围着他的车子哭泣,不想让他离开。而每次听说他回来,欢迎的人群百里不绝。陈镒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

1452年,陈镒再次被朝廷召回,加封为太子太保,与王文一起掌管都察院。第二年秋,陈镒因病卸任。1456年三月,陈镒去世,朝廷追赠太保,谥“僖敏”。代宗命有司代为致祭,并为其营造坟墓。

作为一代名臣,很多名家对陈镒的评价是很高的,如明初《元史》纂修官王锜评价道:“寿考令终,天之福善人从可知也,若其忠鲠在朝廷,恩惠在西陲,自有国传。”

《姑苏志》记载说,陕人非常感谢陈镒的恩德,很多人家供奉其画像,将他奉为神明,还说遇到干旱和下雨生病时都对着画像祈祷,多有应验。冥冥中这似乎印证了陈镒乃神仙转世的说法。

参考资料:

《庚巳编》
《明史》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之子于冕获赦,于冕上疏为父于谦平反,宪宗亲自审理,并下诏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钦赐在墓边建祠堂,题为“旌功”。
  •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 曹吉祥等叛乱失败,曹吉祥被磔刑于市;徐有贞获朝廷赦免其罪,回到家乡,后病逝,终年六十六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