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滞胀即将到来

人气 13196

【大纪元2022年03月19日讯】(大纪元专栏作家Steven Van Metre撰文/曲志卓编译)随着消费者物价飙升至1980年代初以来从未见过的水平,许多专家预测经济将进入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滞胀时期。滞胀指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时期,这是我们的经济自1980年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尽管滞胀期不频繁,但投资者已开始采取预防措施。

投资者、专业人士和投机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滞胀将要到来的说法。在消费者物价上涨最终将导致利率上升的信念下,投资者正在以现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逃离政府债券市场。

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似乎肯定债券价格会下跌,所以他们继续抛售他们的头寸而不考虑价格,而投机者则通过借入债券,并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来做空债券市场。为了在滞胀期间跟上通胀上升的步伐,投资者和基金经理正在增持股票,因为他们认为股票是对通胀的更好对冲工具。

如果回顾1970年代去寻找如何投资的线索,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站在交易的错误一边。在过去40年中没有任何滞胀的例子,投资者正在打赌我们即将进入滞胀期。投资者希望股票和利率继续上升,然而,相反的情况更有可能发生。

在1980年代之前,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之间存在关系。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之间,消费者物价指数使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上升了三次。每一次都标志着滞胀时期,这期间消费者物价和失业率同时上升。

从那以后,情况大多相反。在失业率上升期间,消费者物价下跌。在1981—1982年经济衰退期间,随着初请失业金人数的增加,消费者物价下跌。19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进入衰退,消费者物价短暂上涨,紧接着却因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上升而暴跌。

当互联网泡沫破裂并在2001年使经济陷入衰退时,消费者物价暴跌,而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上升。在2007年进入金融危机期间,消费者物价上涨了大约一年,然后陷入通缩螺旋。在消费者物价暴跌的同时,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继续走高。

然而,这一次,投资者似乎完全相信通胀是持续的,只会走高。由于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接近历史低位,似乎很明显,这个人数将跟随消费者物价上升。当排除前三次经济衰退时,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如果以最近的历史作指导,那么失业率上升更有可能伴随着消费者物价通胀的减缓。

与其盯着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三个滞胀时期,投资者最好试图弄清楚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个滞胀时期很短。自1980年代初以来,全球货币体系或金融体系的一些变化已经使申请失业救济金不再跟随消费者物价上涨。

随着经济从疫情中重新开放,消费者物价飙升,而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历史上的最低水平之一。如果以1981—1982年后的经济衰退为指导,随着消费者物价通胀达到顶峰,初请失业金人数很快就会上升。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全球贸易。在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数十年之后,世界终于想出了如何利用它来创造全球繁荣。当美国的消费者物价上涨时,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在财务上受到激励,向美国出口。

这与1970年代的滞胀时期不同。在1970年代,外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不如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而现在,外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与国内的水平相当,或优于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在高通胀时期,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品涌入美国,这有助于缓和不断上涨的消费物价。

就需求而言,在通胀上升期间,初请失业金人数上升的原因是工资的增长落后于消费者物价快速增长。由于可自由支配的钱越来越少,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削减开支。随着消费者支出的减少,并考虑到库存费用的上升,雇主必须裁员来削减成本。

虽然投资者对长期滞胀和利率上升寄予厚望,但他们即将再次发现自己错位。长期国债收益率是增长和通胀预期的函数,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上升和消费者物价增长放缓的时期,增长和通胀预期都随着国债收益率的下降而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自1980年代初以来的三次经济衰退中,美国国债收益率都有所下降。虽然可能会有短暂的滞胀期,但很快就会出现通货紧缩期,这主要是由于进口增加和消费者需求下降。

作者简介:

史蒂文·范·米特(Steven Van Metre)是国际金融理财师(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CFP),致力于设计和管理独特的投资策略。他有一个YouTube节目,全球的关注都可以收听他对全球经济,货币政策和市场的看法。

原文“Stagflation Is Coming”刊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名家专栏】黄金价隐藏通胀 美联储成关键
【名家专栏】四迹象凸显通胀到来
【名家专栏】通胀下美国工薪家庭怎样过圣诞
【名家专栏】通胀时期 现金放在哪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