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天下名剑干将莫邪的传奇神迹

作者:允嘉徽
干将莫邪神剑,得天地人灵气显神迹。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45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二千多年前的宝剑,展现了当今的记忆金属的高水准科技,在句践剑之后出土,再度见证中华神传文化的博大精深!干将和莫邪剑更是史上一对神秘莫测的名剑,谱写了一段中国古代名剑的神迹,为后人传颂。

沉睡二千五百年的神奇不朽句践剑出土后,考古队在秦地一号兵马俑T2第十一过洞发现的一把青铜剑,又让现代人惊呆了!这把剑被墓室内的一个陶俑压着,压弯了几多年无人知晓,甚或达二千年,发现时是一把弯剑。当压住它的重物被移开的瞬间,青铜剑瞬时反弹,立刻恢复了挺直的形状!当今的材料界说这是一种记忆金属的特色。然而,那把剑只是寂寂无名的一把青铜剑。

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干将莫邪   复出又失传

史上有一对常被提起的名剑——干将和莫邪剑,谱写一段中国古代名剑的神迹。这一对名剑是春秋时代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夫妇合造的。他们的家业渊源很深厚,莫邪是铸剑大师欧冶子的女儿,而干将和欧冶子师出同门。干将、莫邪这一对剑在春秋时代,名气响亮,但在当代就失踪了。

《晋书‧张华列传》记载,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代,天地间有一股气势旺盛的紫气,直冲天宇斗牛(北斗和牵牛星宿),对应的是吴国的畛域。道术之家都以为这是吴国强盛的王气表征。然而,吴国灭后紫气还在,而且愈是显盛。晋朝宰相张华就找了妙达星象的豫章人雷焕来观星寻解。他问到底吴地出了什么宝呢?

雷焕告诉张华说:“那是宝剑之精,上达于天。”

张华提起难忘的一件往事说,少时有个相士帮他看相,说他年过六十位登三公,而且会得宝剑佩戴,不知能否得验。他问雷焕是否愿意帮他找寻宝剑,雷焕应允了。他果然在豫章丰城的监狱地基下四丈深处找出一石函。石函焕发着异常的光芒,从中现出一对宝剑。宝剑出世,当晚斗牛之气就消失了。

雷焕用南昌西山北岩下的土来擦拭古剑后,剑的光芒艳发,他又用大盆盛水,将剑放置水上(剑为金水之精),剑的精芒炫目耀眼。雷焕把剑和一包西山北岩土给了张华,自己留下一把。

图为“吴王夫差”青铜剑,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公有领域)

张华得宝剑,非常宝爱,常常放置在座旁。他取用华阴赤土拭剑,剑更加精明闪亮。他书告雷焕,“详观剑文,是干将也,莫邪为何不来”,他说“天生神物,终当要复合”。

其实,星象专家雷焕是懂得天命的,他已经知道张华将在八王之乱中遭祸而亡,将一把剑留在自己身边,“此剑当系徐君墓树”、“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

张华遭诛后,干将剑就不知去向了。雷焕死后,他担任州从事的儿子雷华持剑来到延平津水边,剑竟然自行脱鞘而出坠入水中。在水中搜剑不见剑,只见两条长数丈的龙,光彩照耀水波,波浪惊沸。而后,灵异之剑,果然是化去了,不复在人间。

名剑真有神性!张华和雷焕的话都应验了。神剑不逢忠义君子,群魔乱舞的乱世来临,就被神收回去了。

延陵季子挂剑忠义流芳。图为明 张宏《延陵挂剑图》。(公有领域)

神物化成   干将莫邪

《吴越春秋》有一段描绘:
干将和莫邪到了人迹罕至的悬崖深谷作剑。他们聚合了五山和宇宙六合的金属精华,等待着良辰吉时[1]百神临凡,金英内曜,银精外通。然而天时之气降临了,可是炉中的金铁却火炼不动,不销不溶。干将作剑,孜孜矻矻坚持了三个月苦无所成。

他苦苦寻思,悟不得其理。他妻子莫邪在旁告诉他说:“神物化成,必须有人而成。”也就是天地人灵气三合才能成。

干将思想起往事,说道:“以前吾师冶炼金铁,金铁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得以铸成。如今我们夫妇俩虔诚地来到了深山中冶铸作剑,金铁却不变不化,莫不也是那般道理?”

莫邪遂断发、剪下指甲,投于炉中,又叫三百个童女童男来拉鼓风炉和装炭,遂得以铸成两把神剑——干将与莫邪。

实际上,铸剑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极致表现之一,天地人神灵之气熔炼于一炉出神剑 ,不单单是材料科技的高超可及。这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能超越西方物质文明二千年的高妙关键。

天地人神灵之气熔炼于一炉出神剑

《史记‧苏秦列传》指出“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些铸名剑的地方,都出在“陆断牛马,水截鹄雁”的悬崖深谷处,得地气之良水,所铸之剑当敌能“斩坚甲铁幕”。

中国古代吴越以铸造良剑出名,干将莫邪剑,还有欧冶子铸造的纯钩、湛卢、豪曹、盘郢、鱼肠和巨阙,都是出于吴越。当时人就认识到,吴越占了独特的地气,换个地方就铸造不出来这种良剑了。《周礼‧考工记》就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吴越“地气”出金锡美材,而且拥有铸造良剑不能或缺的好水。《考工记解‧卷上》说出关键:“吴粤之剑如干将莫邪,万世得名均此铁(*金属)也,而工拙不同以水异也。”指出好水是一把良剑的关键要素。

水的化学式就是二氢一氧(H2O)的组合,但中国古人能掌握水反映天地阴阳之气的奇妙变化。铸好剑的好水,也蕴含天地阴阳变化的精华。中华古人知道,“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剑用以树威,用以杀敌,所以选择极阳之水来锻造。

那么,得天地人灵气的神剑,又如何展现“神气”呢?

《吴越春秋》中有一段记载,越王允常,聘请天下铸剑第一人欧冶子作了六把名剑。吴王找了擅长相剑的秦人薛烛来评鉴。

薛烛一见纯钩剑,矍然说道:
这剑雍容沉静,如湖中初生的芙蓉,剑身纹路宛如天上列星深邃的行迹,剑的光彩灵动如满溢出塘的水流,其纹路色泽有如溶冰闪射日光无边莹洁。

薛烛赞叹:这剑太珍贵了,欧冶子炼造此剑,利用了“天地之精” 。

“天地之精”指示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至境。薛烛讲欧冶子炼剑,赤堇山(在今之浙江绍兴东南)裂出了锡矿,深邃的耶溪干涸,出了铜矿。采矿炼得了铜锡之后,择定吉日良时,由天上雨师洒道,雷公发鼓,蛟龙捧鑪,天帝壮炭,并且在太一神下凡亲临亲观之下,铸造了纯钩之剑。

“天地之精”所铸造的名剑各秉天地人的灵气,各具特性。传说岳飞所佩的湛卢之剑,也是欧冶子所造,“衔金铁之英,奇气托灵”,被称为“仁善之剑”。但是如果佩带的人不仁不善,有逆谋之举,这把剑会自动离去。

干将夫妇和欧冶子所造的名剑,传颂千古[2] ,聚合了无上光彩。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欧冶子造剑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 若耶之溪,涸而出铜”,在欧冶子死后,赤堇山的锡矿口就合起来了,耶溪水又漫涨,采铜不可求。干将之剑在晋朝复出之后,又化去无踪。

神剑何时归来?问期未有期。因为“天地之精”的神剑,不是凡人俗物,神要让剑成,就会开创条件助力。在神引领之下,展现出来的古代科技成就,当然震古铄今,成了后代成就的范式。

注释
[1]  南朝梁萧子范 《七诱》说铸剑吉时也叫“天中”,就是黄历五月五日。
[2] 《七诱》说:干将、莫邪、湛卢、龙泉、太阿等名剑被人们千古传诵。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