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节义忘生死 这些古人留名青史

文/刘晓
古籍中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比比皆是。(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87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封神演义》中有言:“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何为忠孝,自不必多言,而节义则指节操与义行。义者,可指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坚守这些“义”的行为就是义行。古籍中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比比皆是。

李纲善待齐王父女

隋唐时期的名臣李纲,字文纪,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之士自名。他本名原为李瑗,字子玉,年少时就崇尚高风亮节,在他读过《后汉书‧张纲传》后,因仰慕张纲的为人而改名为李纲。

在北周时,齐王宇文宪聘请李纲为王府参军。宇文宪遇害后,无人敢为其收尸。李纲挺身而出,赶车将尸首载出安葬,还亲自抚棺痛哭祭拜。时人称其为“义士”。

隋文帝时期,李纲担任杨勇的太子洗马。后来杨勇被废太子之位,隋文帝严词责备东宫官员,认为他们没有尽心辅佐。东宫官员没有人敢反驳,唯有李纲说这并非是太子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太子的天资跟普通人无异,如果让贤良的人辅佐他就能从善,如果让不正派的人诱导他就会向恶。隋文帝对李纲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深以为奇,马上任命他为尚书右丞。

后来,当李纲听说宇文宪的女儿孀居无所依靠,他就以齐王府故吏的身份给以资助。在八十五岁的李纲去世后,宇文宪的女儿披发号哭,如同失去了一位亲人。

姚思廉挺身保代王

姚思廉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师姚僧垣的孙子,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朝和隋、唐。隋朝时曾担任过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的侍读。唐时,先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年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姚思廉(姚简)像,出《三才图会》。(公有领域)

隋朝末年,李渊太原起兵后直取都城长安。彼时隋炀帝南下,镇守长安的正是代王杨侑。

唐军攻入长安后,代王府僚属吓得都各自散去,唯有姚思廉不离代王左右。在唐军要进入王府时,姚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是为匡复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众兵将听罢十分惊愕,又见姚思廉毫无惧色陪伴在代王身边,心生敬佩,于是纷纷驻足,站立在大堂台阶之下。

不一会儿,李世民来到代王府,为姚思廉的忠义所感,允许他扶着代王至顺阳门。将代王送到顺阳门后,姚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

李渊称帝后,任命姚思廉为秦王府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姚思廉就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秦王曾与人谈论其隋朝之事,在谈到姚思廉挺身保护代王之举时,不免感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在古人中也很罕见。”李世民为此专程派人带帛三百段赏赐给在洛阳的姚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秦王当上皇帝后,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时常提出谏议,太宗都会虚心接纳。姚思廉去世后,太宗深为悲伤,为之辍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小小县丞冒死为太子收尸

武则天晚年,太子李重俊因不堪韦皇后、武三思等的迫害,与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龙三年(707年)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史称“重俊之变”。不久士兵倒戈,李重俊被斩首。

太子李重与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龙三年(707年)发动兵变。示意图,图为北宋《山阴会战图卷》局部。(公有领域)

李重俊遇害后,没有人敢为其收尸。对太子抱有深深同情的永和县丞宁嘉勗冒死脱下衣服,包住李重俊的首级放声痛哭。时人都赞宁嘉勗之高义。

韦皇后的亲信大臣、同平章事宗楚客听说后非常生气,将宁嘉勗监禁,之后又将其贬为平兴县县丞,不久找了个由头又将其杀死。

唐隆之变后,睿宗再次登基。他下诏曰:“宁嘉勗能重视名节,其事迹高于栾布、向朗。虽然他已归于幽途,但仍令人觉得生气凛然。他的忠义之心应予以追存嘉奖,可追赠为永和县县令。”

卢奕守洛阳节操不改

卢弈,唐玄宗时官员,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宰相卢怀慎之子。他眉目疏朗,腹大丰满、寡欲,意志坚强,不喜欢车马。他先后任京兆司录参军、鄠县令、兵部郎中、给事中、御史中丞等。他为官清明清廉,百姓称道,其名声不逊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卢奂。

安史之乱前,卢弈到洛阳任职,兼武部选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贼安禄山率兵攻打洛阳。在其兵未到前,卢弈让妻儿带着官印从小路逃往长安,他自己则身穿朝服坐在御史台,等待叛军前来。

叛军到后,卢弈历数安禄山的罪状,并说:“为人臣,识忠与顺耳,使不为逆节,死无恨焉。”叛军闻言皆怆然改容。卢弈随后遇害。

唐肃宗后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贞烈”。

参考资料:
《大唐新语》
《旧唐书》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古代,“画麟阁”或“入麟阁”代表著作为臣子的卓著功勋或最高荣耀。李白诗云“功成画麟阁”,杜甫抒怀“志在麒麟阁”。这一典故因何而来?这要从汉宣帝甘露三年说起。那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起辅佐有功之臣,于是命人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图像。
  • 本世纪罕见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记者对日食如此反应?科学研究表明,观看日食可以强烈影响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发原始的归属感。
  • “年”的古字写作“年”,从古来字形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余”,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们共同的祈愿是什么?这个成语典故的本事起源于夏朝末年,源远流长。
  • 门楹上挂上春联,将冬天的气氛一转成新春,千门万户立即焕然一新。除夕前,什么时候换上新春联好呢?在中华文化史上,当前的这种遍及百姓家的纸春联是何时开始黏挂的呢?
  •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们就送走了温顺可爱的玉兔,迎来了瑞气万千的祥龙,这儿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好运连连。
  • 冬至:夜从今夜短,日从今日长!冬至日阳光达到南至点将要北返,阳气从地底升起。你对“冬至”的内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盘点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与典故。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圆!黄历八月十五日围绕着月亮的许多民俗传说,尤其是中秋节的神奇事儿纷纷涌上记忆的时空,让人回味中秋节的神奇时空!它们跨越了几千年的记忆,搭起仙凡之间的桥梁。
  •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