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里的大智慧——张仲景《伤寒论》序言

文/高天韵
公元210年左右,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示意图。(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5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文以载道。中华古籍蕴藏着数千年的文明智慧——治国韬略、礼乐之教、文学绘画、医药工艺、天象地理……多少宇宙与生命的奥妙就在其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典汉文(Classical Chinese)简约、精炼。历代名家名篇散发着微言大义的感染力,亦见音韵之美。当我们提倡恢复传统时,不应忽略文言文——汉语言文化的源头。在浮躁动荡的当今,古文佳作展示的恬淡心境与睿智哲思正是现代人所需。

公元210年左右,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巨著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原则,受到历代医家、国外医学界的推崇,被称作“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在六百多字的序言里,张仲景阐述了养生之道、医道与天道。在瘟疫流行之今日,品读此文,正当其时。

序言开篇写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读到(史书中记载)秦越人在虢国为太子治病,在齐国见到齐侯的面色便知道他患病的事迹,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才艺突出。我对一个现象感到奇怪:当今社会上的读书人竟然不注重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于对上可以治疗国君和亲人的疾病,对下可以解救贫困者的病苦,而且能使自己长久健康,保养生命。(相反地)他们只是竞相追逐荣华权势,踮起脚仰望权贵豪门,只顾着追求名利;推崇、修饰对于自身最不重要的,却忽视、抛弃了根本,让自己的外表华丽,而使自己的内里憔悴。皮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于哪里呢?

伤寒杂病论》序言开篇写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示意图,图为南宋 刘松年(传)绘 《山馆读书图》局部。 (公有领域)

张仲景从神医轶事谈起,继而分析他观察到的社会问题。文中批评的追名逐利、仰慕权势看似与疾病无关,但却是作者认为的养生保健之“本末”关键。对荣华的追求耗费了精力,导致个人修为的颓废,直至肉体的损毁。这种观点把健康与道德联系起来,阐明了物质(身体)与精神(品格)的一致性。

原文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与白话解释对照,更显简洁。主要原因是文言多依靠单字表意(尤其是西汉之前),而现代汉语则是双字词居多。例如:“每览”意为“每次阅读”,二字变四字。再有,词性活用也减少了字词的使用,例如:形容词用作动词,“怪”指“对……感到奇怪”,“华”指“使……变得华丽”。

另外,文言的词序灵活,可以烘托作者的情绪及语句的气势。例如,“惟名利是务”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正常顺序应为“惟务名利”(只追求名利)。“惟…是”结构将宾语前置,突出了中心词“名利”,正呼应其点评的“舍本逐末”之怪象。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字意与现代用法不同,例如“曾不留神医药”中的“曾”读作“zeng”,意思是“竟然”;“但竞逐荣势”里的“但”是“只管”的意思。

序言还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夫”是文言中常见的发语词,置于句首,作用是发起议论,引领下文。此段大意是,大自然分布着五行之气,以此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才有五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变化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趣。

这一部分将宇宙运行与人体的奥妙变化相比较、连通,喻示中国古代生命观及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正体原文“五藏”(音cang二声)在中国大陆的简体字变成了“五脏”,这一变异不仅窜改了中医“藏象”理论的意表,而且“脏”还可指“肮脏”,实在是扭曲了古文字的本意、正意。

一部《伤寒杂病论》救人无数,短小精悍之序言在千余年后依然光采四射。如今,面对乱世的乱象,人们常说:这个社会病了。何药可医?瘟疫突袭,人们惶恐不安,良方何在?其实,古代圣贤早已留下了济世、修身、养生的警训、道理和药方。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打开通向光明的大门。

其实,古代圣贤早已留下了济世、修身、养生的警训、道理和药方。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打开通向光明的大门。示意图,图为清 张若澄《莲池书院》局部。(公有领域)

附:宋校 伤寒杂病论序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濛濛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责任编辑:林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千九百年前,一部《伤寒论》开辟了中国及亚洲医学的新局面,拯救苍生无数。今天,在张仲景的故乡,历经朝代更替,又经过数十年砸烂传统的运动,传统中医的精髓已渐失传。现代社会的中国人被无神论彻底地洗脑后大多不相信神力、神通,认为顺应天道五行的中医不合时宜。
  • 中医讲的五藏六府和西医的五脏六腑,并非一个内涵。(Shutterstock)
    医师你的题目怪怪的,第一个“五藏六府”少了肉月旁,打错字了吧?可是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写的。中医五藏六府不同于现代西医学的五脏六腑。五藏六府汉字每个字都有其含义。 “藏:匿也。”有隐蔽、储存之意。府与房屋有关,府邸、官府,有出有进。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很多人觉得古代是没有办法像现代人这样通过心肺复苏来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就已经用心肺复苏术救治过人了,该“救自缢死”案例记载在《金匮要略》第二十三卷“杂疗方”中。
  • 一个又一个进士中第前的奇梦,都显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命中功名有定数。然而,命中功名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己的德行而转移的,明朝进士项梦原的两个梦和功名去而复来的结果就验证了这个天理。
  • 作为一个美籍的华裔,当我把香喷喷的火鸡端上感恩节的餐桌时,我既不敢忽视身边的世界里神所留下的安排,也不敢忘记五千年传承在我血脉中留下的那一份真。
  • “荧惑守心”是指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守”的现象。李淳风《乙巳占‧卷第五》指出“火(星)所行之处留守之,皆为大祸,君死国亡。古代有二个君王,遇到此天象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作法,最终有怎样不同的后果?
  • 谁是乔治‧华盛顿?一位蓄黑奴的农场主?一个在战争中常常打败仗、不高明的指挥官,凭借偶然的机缘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幸运儿?一个在今天的“黑命贵”运动中,被推倒雕像的开国先父,美国总统,同时也是一名蓄奴的奴隶主?
  • 药能治病救人,药能长生不老。人们对无病无灾的福份向往,沉淀了一种持久的文化理念。古人对药的崇信,引发出许多神话故事,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化之中的“药”的神话寓意吧。
  • 商汤对人、对万物都能作到“网开三面”。夏桀失政在鸣条这地方被商汤打败了。当时,商汤并没有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对夏桀说:“我将为君王恢复道德,复明人心。”夏桀对商汤说:“君有人,这是君的国。”就是说夏桀看到商汤拥有民心,也就拥有了这片国土。于是夏桀带着五百个追随者离开。他从中野迁徙到不齐又迁徙到鲁地,结果如何呢?
  • 万物有灵,动物比一般人更早地感知危险的来临。唐传奇小说集《宣室志》中这么个故事,说李甲这家人好几代都坚持不杀生,甚至为了不伤害老鼠,家里从来不养猫。一天,李家邀请全族亲友在大堂下聚会饮酒,门前忽然来了几百只老鼠,像人一样站立,用两个前爪鼓掌。真是奇了怪了,大家都跑出来观看。就在这个时候,大堂轰然坍塌,李家没有一个受伤的。“鼠固微物也,尚能识恩而知报,况人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