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下凡保大唐 历尽艰辛兑誓约(一)

作者:沉静
传说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是白虎星下凡。(shutterstock,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气: 329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俄乌战火纷飞,这壬寅年开春袭来的动荡煞气,令人联想到上个世纪的四个虎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50年的朝鲜半岛战争,差点引发美苏核战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怪不得有“虎年多战乱”的说法。

人间吉凶跟天象变化是对应的。古人观天象,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预知未来。“五星合聚”(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一个小范围内)常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内滞留的现象)则是大凶。星象学是古代兵家的必修课,“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淮南子》)秦汉时期军队出征前,都要举行祭祀北斗的仪式,借助北斗七星的神力鼓舞士气,祈愿天意护佑,克敌制胜。传说北斗丛星中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常与二十八星宿联手降妖伏魔。

中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为“三垣”“四象”七大星区。环绕北极星的“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外围是形如动物的星群——“四象”:东苍(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四方神兽各自下辖七个星宿,分布于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环天一周,总共为“二十八宿”。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多颗星,组成了虎的图案。在五行中,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战神,象征着威武和军队,迅猛如雷,“气吞万里如虎”,迎风招展的虎旗,调兵遣将的虎符,锋锐无比的虎头湛金枪,绘制的虎头盾牌……人称特别勇猛善战的将领为“虎将”,《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是威震八方的五虎上将。

更厉害的是天宫神将。《西游记》第28至31回,黄袍怪把唐僧变成老虎,孙悟空与黄袍怪厮杀了五六十回合都不分胜负,于是上天界求助,一查方知是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下凡,黄袍怪原是西方白虎星区的头目——奎木狼。第55回,孙悟空打不过蝎子精,请来了昴日星官(白虎七宿之昴星),其现形为大公鸡,高鸣两声,蝎子精顿时一命呜呼。

在民间,百兽之王的威仪雄风、驱邪噬鬼的护卫作用深入人心,“镇宅神虎图”和武财神赵公明骑虎送宝的年画广受欢迎。长辈们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希望儿孙像小老虎一样茁壮成长,充满活力。

“左青龙,右白虎”,“龙盘虎踞帝王州”,龙吟虎啸,龙腾虎跃,喻为风水宝地,英杰辈出,人才济济,政通人和,实力强盛。龙与虎可做好搭档,也可能变成死对头。

《推背图》第一象颂曰:“自从盘古迄希夷,虎斗龙争事正奇。”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到末世最后的虚寂,龙争虎斗,相生相克,兴衰分合,因果循环的戏码在其间轮番上演。

青龙四转世 白虎三投唐

驰骋沙场。(shutterstock/大纪元合成)

在隋唐系列小说以及评书、戏曲中,“青龙四转世,白虎三投唐”的故事生动传奇,引人入胜。

第一世——单雄信VS罗成

星宿临凡 神州戏台

从南北朝后期到隋朝年间,天上众星宿纷纷下凡,因为得知紫微星君(紫微大帝)要来人间开创盛世。李渊、李密、宇文化及、王世充、窦建德、朱粲、孟海公、高谈圣、刘黑闼等人都是二十八宿临凡,三十六天罡也下界转生成三十六位猛将,早早为这场大戏做铺垫,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

繁重而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废,加之灾年饥馑,民不聊生。在揭竿而起的隋末百余支起义军中,多次打败官兵主力的河南瓦岗军是实力最强的。鼎盛期拥有30万人马、战将千员,成为中原首屈一指的割据势力。其骨干班底——结拜兄弟的瓦岗寨四十六友中,就有左相星、右相星、左天蓬大将、土德星君转世的魏徵、徐茂功(原名徐世勣,又名李勣)、秦琼(字叔宝)、程咬金。还有青龙星、白虎星下凡的单雄信和罗成

手持金钉枣阳槊,胯下闪电乌龙驹,浓密的栗色须发在阳光下带点棕红,外号“赤发灵官”的单雄信魁梧彪悍,迅猛矫捷,人称“飞将”。他是瓦岗军五虎将之首,九省绿林总瓢把子,寨主翟让和军师徐茂功都是他的同乡老友,豪爽仗义的单雄信多次救助落魄的秦琼,因缘际会结识了秦叔宝的表弟——四十六友中年纪最小的罗成。

罗成跟随父亲——北平王罗艺习武征战,不仅枪法精妙,而且谙熟韬略。这位稚气未脱的白马少年,一上阵就英锐逼人,神勇异常,挥舞着五钩神飞亮银枪所向披靡。因其白皙俊秀且不苟言笑,故有“冷面寒枪俏罗成”的绰号。

罗成看不上单雄信咋咋呼呼的绿林草莽做派,单雄信也跟这位心气高傲的名门公子不大对付。当瓦岗寨被杨林的官兵围困,罗成应邀从北平赶来破阵摧坚,他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大破一字长蛇阵,随后又里应外合破了铜旗阵。在扬州比武大会上,罗成勇夺状元魁,一个翻身回马枪刺中了靠山王杨林的咽喉。在隋唐英雄排行榜上,天赋异禀兼具将帅之才的罗成名列第七。

《桃李子》童谣 李密的成败

瓦岗军连打胜仗,声威大震;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后来居上的首领李密颇有才略和感召力,曾是参与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的谋士,也是有望成就霸业的枭雄之一。慕名投靠的不仅有大批民众、小股义军,还有隋官和降将。

“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当时民间传唱着《桃李子》的童谣,“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播,其潜移默化的颠覆力量,成了隋炀帝杨广的心头大患。

隋炀帝盯上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李氏后裔,借机处死大臣李浑、李敏家族的32人,对姨表兄弟、太原留守李渊的猜忌也很深,一直派人监视、拿捏他。

当隋末第一悍将张须陀被李密打败阵亡的消息传来,隋炀帝一下子瘫倒在龙椅上,大势已去的惶恐使他寝食难安,长嘘短叹,继而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李密是关陇集团八大柱国李弼的曾孙,是因眼神顾盼不同寻常而被隋炀帝辞退的宫中宿卫,是勤学典故——“牛角挂书”(李密骑着牛慢悠悠地前行,专心入迷地看着挂在牛角上的《汉书》)的励志少年,他不仅得到越国公杨素的赏识,还跟着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造反,兵败逃亡的李密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开创了事业第二春,成了隋王朝的头号威胁。隋炀帝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调集兵力围剿瓦岗军,派王世充的江淮劲旅增援洛阳。

就在官兵主力与瓦岗军缠斗、无暇他顾之际,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渡黄河,扼守潼关,攻取长安,坐拥地利天险,静观时变。如日中天的瓦岗军却突爆内讧,李密杀害了瓦岗旧主翟让,令诸多将士心寒,隔阂嫌隙加深,凝聚力下降。

618年4月,隋炀帝在江都(扬州)为叛将宇文化及所缢弑。同年6月18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王世充等隋臣在东都洛阳城拥皇孙杨侗为帝。彼时,欲回关中、率军北上的宇文化及已到达洛阳郊外,虎视眈眈地盯着瓦岗军占据的粮仓。

形势危急,傀儡小皇帝提出与瓦岗军停战,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为避免腹背受敌,这位反隋义军盟主竟接受招安,奉旨全力抵抗宇文化及的十余万骁果军。骁果军是隋朝骁卫御林军,多是在关中募兵选拔的优异者,历经严酷的体能和技能特训,武器装备都是当时最好的,堪称战力强悍的一流精锐。双方在酷暑中鏖战对决,李密引以自豪的八千骠骑精兵折损殆尽,瓦岗将卒惨胜,元气大伤,疲惫不堪,随即又被以逸待劳的老对手王世充趁虚攻溃。

这一蹶不振的溃败,是长期淤积的矛盾大爆发。内部不和,战略失误(魏徵等人的建议不被采纳),身处四战之地,长期作战的艰辛,加上稀里糊涂的招安和死磕,又落入陷阱遭暴击。更要命的是镇守洛口仓的邴元真与王世充暗中勾结,把瓦岗军赖以生存的粮仓拱手献出。秦琼、程咬金、罗成再怎么勇猛,也无法挽回颓势。负伤挂彩、精疲力竭的将士们厌倦又失望,他们的首领并不是能驾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的人主,天命不在他这边。久怀不满的单雄信率众投降。李密领着残部突围,投奔长安李渊,后又叛唐被诛。

名震天下的瓦岗军分崩离析。秦琼、程咬金、罗成、刘黑闼等大将被王世充收编。不久,刘黑闼跟随了儿时同乡好友——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待续)

参考资料: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隋唐演义》
《说唐全传》
《兴唐传》

(点阅【白虎下凡保大唐 历尽艰辛兑誓约】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惩戒藩镇的弊端,开始在各州设置通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官,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所以常常和知州争权,通判的理由通常是:“朝廷派我来监督你的。”因此,州郡长官跟通判往往不和。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钱昆,世代都是余杭人,曾担任少卿,非常喜欢吃螃蟹。钱昆曾要求外放为州官,有人问他希望到哪里任职?他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苏东坡有诗咏叹云:“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战国人,是韩国的公子,善于著书立说,但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同受业于儒学大师荀子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 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践,他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最终反败为胜。而吴王夫差亡国前亦有先兆。
  • 阮籍身处魏晋之际,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纷乱,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间人事,经常喝酒畅饮。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晋武帝)提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阮籍连续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无法与之交谈,只好作罢。有一回,官员说有儿子杀了母亲的,阮籍说:“哼!杀父才可以,竟然还杀母啊!”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之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是禽兽这类的人,杀母则禽兽不如了。”众人心悦诚服。
  • 王维《长江积雪图》
    宗悫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愿做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大风)破万里浪。”宗炳说:“你若没有大富大贵,也将会光耀门楣呀!”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时,当晚就被强盗打劫,才十四岁的宗悫挺身而出对抗盗贼,让十几个盗贼四下溃散,不得进屋。
  •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 唐朝开国公主:平阳昭公主,她一手建立了娘子军,娘子关也因她而得名,而且她是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用军礼下葬的公主。
  •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