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讲义】日本考察团访华 蒋介石以仁亲为宝

章阁整理
蒋中正题字的励志社社碑文。(Extvia/Wikimedia Commons)
font print 人气: 5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华贸易协会会长儿玉谦次率领日本经济考察团20人来到中国,参加中日贸易协会第一次大会,考察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于3月15日抵达南京。

3月16日下午4点,蒋介石在励志社茶会招待日本经济考察团,并发表演说。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满清败亡,被诸国列强瓜分的时代,军阀混战,国家生计艰难,正处于建设时期。在此次招待会上,蒋介石谈到,“我们东方人应该尊重东方的文化”“东方民族如果没有东方文化做基础,则永远不能和其他民族相维而共存。”

蒋介石自幼阅读圣贤经典,即使后来北伐以及剿共期间军务倥偬,他也坚持阅读经典古籍。据统计,从1919年至1945年,蒋介石日记所记载的阅读书目约有二百种,其中经史子集古籍就达八十多种,至于清末民国时期所著所译新书也有一百多种,可谓博览群书。

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暴力劫持。张学良曾反驳蒋介石,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平常读的都是极古的著作,如韩非子,墨子等。从张学良的话中,也可侧面了解蒋介石的读书偏好。

蒋介石虽曾留学日本,但其一生保守着传统读书人的阅读习惯,特别喜欢阅读古籍。蒋介石读经史子集,多是反复地读。他对《大学》《中庸》《曾国藩家书》都很推崇。1934年9月,他在庐山为受训的军官将领讲解《大学》之道。在日记中,他也多处记录了读《中庸》的感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陆军大学讲解四书要义,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蕴涵的主要思想。

蒋介石对中华文化了解颇深,讲起东方文化特点也是信手拈来。他认为,“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仁义与道德,东方国家皆重礼义,所以称为礼义之邦”。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赴日本考察,前后逗留了42天。在这期间,他曾经会见了日本实业界泰斗涩泽荣一(1840年─1931年)。

涩泽荣一将他本人精心校印的儒家经典《论语》送给蒋介石。这位商界泰斗特别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生平最服膺的格言,他也时常提示给日本青年。涩泽荣一认为这二句话是东方精神的特点。他告诉蒋介石,“希望以努力发扬东方文化相共勉。”

虽然涩泽荣一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介石回忆起这段往事,对日本经济考察团成员,这些日本商界的精英翘楚,重复地说了一遍涩泽荣一的话,并请众人起身为涩泽子爵默念致敬。

在茶会上,蒋介石基于同为东方人的亲爱感情,对在座的诸位日本商界先辈,奉赠了一句话“仁亲以为宝”。他认为,“盖惟其有仁与亲,才是人类维系感情与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仁亲以为宝”出自《大学》,原文是:“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由《礼记‧檀弓下》引证而来。

朱子批注说,“舅犯,晋文公舅狐偃”。狐偃,字子犯,春秋时晋文公的亲舅舅,简称为舅犯。“仁,爱也。”

晋文公名叫重耳,没有即位之前是晋国公子。重耳父亲晋献公宠信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离间献公与诸子的感情,并诬陷太子申生,说他在胙肉中下毒,企图毒杀生父。结果导致太子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到国外。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使者到重耳那里吊丧,告诉他晋献公去世的消息,并提醒他赶快回国,继承国君的位子,以免失去获取权位的最好机会。这时跟随重耳的舅犯对重耳说:“流亡在外的人无以为宝,只有以爱自己的父母为宝。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之事,怎能利用丧事来为自己图谋权位呢?如果真的那么做,将来怎么面对天下人呢?”舅犯劝重耳辞谢秦穆公的好意。

蒋介石引用“仁亲以为宝”,自有他的深意。中国自清朝末年以降,经历了被诸国列强盘剥的时代。自1927年北伐以后,中国在国府带领下,迅速跃入与当时世界三大强国德国、苏联和美国之间有重要经济和战略联系的时代,以抵御第四强日本。

在日本经济考察团到访中国之前,中日二国已经爆发了多次激烈的冲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后,开始进攻山东半岛胶州湾,抢夺原来由德国占领的青岛及其在山东的权益。

1928年,国军北伐过境山东,与日军发生冲突,国军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处主任蔡公时等17人被杀,史称“济南惨案”。从那之后,蒋介石在日记中称日本为“倭寇”,并每日写下“雪耻”二字。同年6月,还爆发了皇姑屯事件,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军关东军炸成重伤,不治身亡。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又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主要城镇与铁路沿线。1932年3月,关东军宣布在中国东北成立“满洲国”。国土沦陷,这场满洲危机对国人有着切肤之痛。

在险恶的风云中,中日二国摩擦不断。中国国民受尽了摧残与奴辱。蒋介石引用“仁亲以为宝”,自是希望彼此能亲仁善邻,共同维护东方文明。

在天荆地棘的时局下,战争风云席卷了中原大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在蒋介石的率领下,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在黑暗和绝望的时代,蒋介石认为,中国人民能一直秉持着忠勇仁爱,伟大坚忍的传统精神。

1945年8月15日上午,在日本裕仁天王宣布日本投降的前一小时,蒋介石发布《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告知全民及世界“‘ 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军阀为敌,不以日本人民为敌;我们决不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这一宣言由蒋介石亲自撰写,不假手于他人。

蒋介石对战败的日本,实行多项德政:维持日本天王制、阻止列强如瓜分德国一般瓜分日本、善待日本在华军民使其平安返日,以及放弃报复性的战争赔偿请求权。

蒋介石没有趁人之危,盘剥或报复日本,并使其保留领土完整,所以日本国体,人文传统都得到了很好的存续。蒋介石此举影响深远,让日本受益不尽。日本朝野上下以“以德报怨”颂赞蒋介石。为了感谢蒋介石,日本树立了蒋公颂德碑。在横滨市伊势山皇大神宫山门附近就竖立着一座“蒋公颂德碑”。类似这样的纪念碑,在日本并不是唯一一座。

蒋介石抗战胜利告全民书,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至高至尚的美德,对这个祸乱中原的东瀛近邻可谓仁至义尽。

(点阅【蒋公讲义】系列文章。)

参阅资料:
《礼记·檀弓下》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仁亲为宝》卷十四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 卷三十二@*


责任编辑:李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服装不仅仅是用来遮寒蔽体,还有更深的内涵,中国曾被称为“衣冠上国”,中国的服饰也曾经深远地影响着朝鲜、日本、越南等,曾经的丝绸之路,更将中国的服饰文化远输欧洲。韩服和汉服非常地相像,很多人也不能够区分,为什么传统的韩服会和汉服这么像呢,我们从文化方面来探讨一下。
  • 过来人知道,人一生要经历诸多沟坎。如遇事情不顺心时,会迷惘,会痛苦……不知该如何面对。当捧起他的诗词慢慢品赏时,你会发觉那颗被蒙尘的心,一点点变得清净,他的诗词如一泓甘泉滋润着心田。
  • 现代社会里,对于婚姻,很多女子有种种的烦恼,或是对另一方的失望,或是家庭的争吵,甚至夫妻反目成仇,走上离婚的境地。面对这些痛苦,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看看中国文化里这位女子,如何使自己在婚姻中让身心得到安顿。
  • 蒋中正认为,“‘身者,心之器’。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皆以心为主,故必存养省察,慎独存诚,使此心常湛然清明,公正无偏,不为物欲所蔽,不为感情所胜,不然,如其一有忿怒恐惧或好恶便辟之心存着,则此心就不得其正了,如此最后便难免流为贪戾迷妄,甚至放僻邪侈,一切的错误罪恶,都要由此而生了,所以正心是修身的根本工夫,亦就是‘心正而后身修’的道理。”
  • 现代社会里很多传统都消失了,这也让很多人在婚恋问题上陷入诸多痛苦当中,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传统的婚礼当中蕴含了哪些智慧,给人带来身心的安顿。
  • 蒋公认为要想治理好一国(或一个省,或一个县),就要先从家庭做起,“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先使一家的人,能够明明德,再推而广之,才可使社会上家家户户都能齐一平均,则社会进步,国家亦未有不达于治理的。”
  • 要如何做到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蒋中正释义曰:“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是讲止于至善的程序和功效,乃是正心修身的法则,亦是格物致知为学治事的工夫最重要的一段。”
  • 蒋公认为修明“明德”,就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保持纯洁灵明的天性,不被后天的习气,后天的物欲所遮蔽。
  • 结婚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了,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传统婚礼有哪些形式了,所以作为中国人,很多人穿着白纱结婚,或者在婚礼中有很多创新的形式。那么中国传统婚礼承载哪些文化呢,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谈一谈。
  • 蒋公认为,在当今世界上立国,一定要注重武力,但是真正算得上雄厚、强大的武力,其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武德,有武力而没有武德,便不能发挥他的正当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