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易导致忧郁症 专家建议:告别手机依赖

人气 643

【大纪元2022年07月28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王佳宜、李家维采访报导)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依赖电子工具,社交平台的使用已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带来快速与方便的同时,却给人带来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人停止使用社交媒体一周,会使他们的抑郁和焦虑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一研究结果于今年5月10日发表在美国《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群》(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杂志上。

此前澳洲的研究显示,不使用交友软体的受测者比起使用的受测者,出现焦虑、忧郁、沮丧等情绪的比例偏低。

心理健康网站HelpGuid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交媒体与精神健康》的文章。文章指出,自卑、错失恐惧症(FOMO)、孤立、抑郁和焦虑、网络霸凌与变得只关心自己,是社群媒体最主要的危害。浏览网络上人们“多采多姿”的生活,会让人产生忌妒与不满,忘记那只是他们“剪贴”过后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样貌,因为真实生活是阴影与光明并存的,“他怎么比我好”这种不自觉的羡慕与比较,是自卑、抑郁和焦虑的主因。

患有“错失恐惧症”的人总是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资讯,因而不断地刷手机,甚至不顾时间、场合。许多人也知道社交媒体带来的这些问题,但却难以自拔。

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Sean Parker)曾表示,社交媒体的研发理念是“如何消耗用户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设计者利用人类渴望交流的心理,创造出这些能让人时时感觉与他人联系的软件,并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引导、鼓励用户不断使用,最终养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比如,当收到点赞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进而刺激人们发布或浏览更多内容。这种“诱导技术”正是社交媒体难以让人摆脱的原因,甚至令人乐在其中。

但当你离开社交平台时,你依然要面对现实中的一切,人们就在虚拟的美好与现实中不断相互切换,而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人就会觉得在现实中过得不好。

日本东京大学神经系专家郑杰对大纪元表示,楼房耸立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年幼时的社交频率就远不及上一代;成长过程中又正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兴起,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

郑杰建议,走出“手机依赖症”。制定合理的限制,与青少年讨论如何避免社交媒体干扰自己的活动、睡眠、饮食或上课。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交自信、社交勇气。不要拿自己弱点和别人优点相比,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均不可取。也不要苛求自己,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要学会倾诉,与家人、朋友述说自己的烦恼。

她强调,减少使用社交媒体,鼓励青少年与朋友面对面互动、交流,幸福感会更多,焦虑与抑郁症的风险会更低。这对于易患社交焦虑障碍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台湾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认为,人们大多从早上醒来一睁眼,到晚上睡觉闭眼,都在不停的使用手机,社交平台上的贴文多以问句、描述进行中的事件或分享生活点滴等,吸引大家浏览回应,但花费的时间过长则影响生活作息和身心健康。

叶雅馨建议,减少使用的时间可从半小时开始,设置提醒闹钟,循序渐进增加“减少使用时间”的长度,同时规划空下时间的安排,例如协助家人采买食材、晚餐料理、做家事、欣赏影片甚至发呆等,为实际生活注入新趣味。◇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名家专栏】中共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政治战
【有冇搞错】警惕“大科技公司”洗脑术
【菁英论坛】TikTok武器化 中共洗脑术潜入美国
张菁:看微信同时 中共欲用大数据监控思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