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诗情画意中秋节 明月诗词醉相思

作者:踏雪飞鸿
中秋节为何让人觉得分外深情?为何让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荡起波纹?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134
【字号】    
   标签: tags: , ,

中秋节为何让人觉得分外深情?为何让人感受相思分外唯美? 到底是何物在人心湖荡起波纹?在古人诗词中的中秋节,何物醉相思?

靑天明月在,何处不相思。
(出:清 黄景仁《秋浦怀李白》)

人间何处没有青天?人间何处没有月明?明月出东山,照得人间情思此起彼牵;相思在心田,映得青天与明月,情味浓浓。一语“何处不相思”,真说遍人间有情痴。尤其是在这一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出: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夕是何夕?最动人的良辰就在今朝夜,最浓稠的相思就在明月色。“谁家今夜扁舟子”,为团圆夜的未归人代言;“何处相思明月楼”,为天下的有情人抒怀。浪漫情怀、相思浓度,得明月一遍又遍地上色,让人醉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出: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的皎洁光辉遍照宁静海面。海上明月呀,宛然是远在天边的伊人……。天涯共此时,只怨两地遥遥隔伊人,竟夕里相思如海水汩汩不绝,亲吻着明月光。

人有悲欢离合,东坡《水调歌头》早把人间悲欢离合在月下数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悲欢离合轮番上演的人间,无常乃是常态!即便是中秋,多少天各一方的哀愁,让我们轻轻放下。“千里共明月”,就让我们在明月下团圆吧。东坡把酒,对月长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人间许下深情之愿。

但愿人长久,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或许我们能够乘风归去,摆脱凡间情物的沉重束缚?

就在明明月色的望夜时空,乘着思绪的翅膀,我们回溯、回溯、再回溯,回到天地洪荒……。穿越古今,穿梭深奥无际的层层时空交错处。终于,知道了,为何人生浪漫与相思总相煎。宇宙时空浩瀚无垠,何处是吾乡?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漫漫时光已经湮灭我们回家的记忆——要往何处归去?这一夜,月就要西落,江边的枫树在风中频频摇头。面对这永恒之问,千古之谜,诗仙李白也对月发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出:李白《把酒问月》)

诗仙道出不同寻常的角度,见到不一样的明月。人的生命短暂,若流水瞬时消逝无痕,然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为何古人与今人都共看了一样的月?诗仙关心明月的万古之谜。

明月到底存在多久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明月不老吗?我们看到的明月与千年前李白看到的一样吗?古今“共看明月皆如此”,难道是来自一种共同的对月的记忆?

有趣的中秋月,总是向人间展示着同一面向,却谱出深邃的人生之谜。[1]

辛弃疾有一首“横绝古今,别开天地”的《木兰花慢》词,问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汗漫:水大渺茫无际的样子。*长鲸:也可做“长波”解)

辛弃疾这首中秋词不写人间离合,却是追索天外的浩瀚时空,追问宇宙别有人间的奥秘。他又发人未发之想:月亮无根谁能悬挂天中?”天上玉殿琼楼怎能耐得长波的撼动?玉兔在那里怎能无恙呢?满月为何渐渐消瘦如钩?悠悠中秋夜消逝到哪去了?在人这边看不见,有谁能解?

这首中秋词奇思连篇,而从现今科学的发现来看,辛弃疾中秋夜的“天问”实在是超前科学的“神悟”。

中秋明月醉相思

中秋夜,月色深浅处,展现不同的“相思”,各道人生。隐隐深处,凡间的情思随着明月渺渺一线牵,上天下地,穿梭时空几多重。情归何处?在人的记忆深处拳拳牵动着。

注释[1] :现代科学界发现月亮惊人的现实——月亮是人造的地球卫星!月亮总是向人间展现同一面向,还有月亮是中空的,这都是卫星的特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古人”的成就又没有写入这一茬人类的历史中,显然史前人类的科技文明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么人绝对不是简单生物进化来的,所谓的进化说,是神性的失落!

延伸阅读:月球是人造星球添新证——月壤发现纳米颗粒
@*

─点阅【中秋节】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