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大篆一一雄浑朴茂 自有奇釆

文/刘锡铜
清 王澍 临石鼓文(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69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篆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字体,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依然经久不衰,笔者认为,它的精神内涵、神性特点和传统艺术价值远远超出当今教育、文化、文物、收藏界等各领域专家的认识。许多归属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传下来的古人佳作,真正能够触动到书法家的心灵深处,让人感受到古人的纯净、善良、道德标准及强大能量。

西周晚期,大篆是普遍通用的字体,它形成于西周,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广义上的大篆则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蕴藏着古代灿烂的象形文字的明显特征。大篆在演化过程中,产生出来比较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字形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大约从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大篆沿用了六百年之久,至后期字形结构趋向整齐、完美,渐渐失去了象形符号的原形,从而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再者就是线条简朴,线质均匀,先前粗细相差悬殊的线条变得柔匀冲和,精彩秀发。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对大篆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相传《史籀篇》为周宣王太史籀所撰,著录十五篇,为古代字书,字体与石鼓文及春秋时代的秦系金文相同。秦人所作《苍颉》、《爰历》、《博学》,文字多取于此。籀书两千多字中,《说文解字》只收录223字。此籀文形体对称平衡,笔画普遍比较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大篆向小篆过渡的轨迹,是书法家研究大篆的主要来源。

而一般认为“石鼓文”是大篆石刻真迹的依据,是大篆的真正代表。唐初天兴县陈仓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像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刻有秦献公十一年所作的十首四言诗,记述了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唐代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像鼓,故改名“石鼓文”。石鼓文历经磨难、迁徙,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原鼓共刻有七百多字,现存仅三百多字。唐代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等均有诗歌吟颂,致使石鼓文名声大振,迄今仍备受瞩目。

石鼓文第一鼓:车工·吾车篇(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石鼓文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谓大篆之集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其形与石、诗与字浑然一体,字体多取纵势,结体对称平正,体势整严。石鼓大篆传为史籀手笔,体态雄浑古茂,遒朴圆活,堂皇威严而又大器磅礡。用笔多取中锋,笔画横平竖直,工整严谨,线条粗细大致相同,章法清朗匀称,参差错落,近乎先秦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从唐代出土以来,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誉。清代以来,以石鼓文识读入篆者不乏其人,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名于此,吴昌硕是被书法家公认的石鼓文艺术大师,其成绩最高。

大篆不仅于此,早在上古时代,陶器刻符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即产生文字的雏形,至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一一甲骨文,首先开创了大篆古老文明的先河。到商周时代,铸造于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是研习书法艺术最原始、最重要的实物资料。两周金文可分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和东周时代四个时期。在浩瀚的青铜器铭文中,最称著者有:《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号称四大国宝。《毛公鼎》是首创的纵有行,横无列,磅礡恢弘一路的代表;《散氏盘》,跳出了两周时空限制,超越了前代所有金文的固定模式,开创了结构字的左高右低、险中求稳的代表;《大盂鼎》一改行无列变为有行有列,一字一格,左顾右盼,是纵横有序的代表;《虢季子白盘》则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拉大,造成空间距离和字距、行距的延宕,展现出空间疏朗而又独特魅力的代表。

在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百字上下的铭文重器也不少,这都属于大篆的奇葩。像西周早期的《令彝》、《麦尊》、《麦彝》;中期的《县妃簋》、《静簋》、《师虎簋》、《墙盘》、《元年师酉簋》、《卫盉》、《即簋》、《大簋》;晚期的《大克鼎》、《小克鼎》、《兮甲盘》、《颂鼎》、《史颂鼎》、《此簋》。东周时期由于王室衰微,诸侯问鼎,争霸称雄,各自为政,铭文书法出现了鸟、虫、兽、人等图画文字。各国异文,绚丽纷呈。

石鼓文集诗:“君子猎游驭角弓,速戎脔射获禽行。微微雉立攸其嘉,骜帅彼勒搏以庸。鹿豕孔庶载翰骊,田车古树散朝清。帛鱼涉鲤多余异,天子华猷谓道公。”(刘锡铜 提供)

秦王朝统一六国后,秦小篆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这段历史,虽然短短上千年,但它确是文化起源,是上古时代群体敬天信神,上天赐予大德之士开创文化的恩典。人们仰望上天,正信与道德并行的时期,同时展现出了天人合一,神人沟通,书法美与人格完美契合的典范。从而奠定了以大篆为载体的崭新书体、不同风格的神性内涵和全新的大篆书法格局。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最难得、最辉煌的极高点,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上古文化的巅峰,同时是来自于上天所赐予。

欲学大篆并不难,可以从甲骨文入笔临习,渐入金文、籀文以至六国文字,经过反复临摹,坚持不懈,定会水到渠成。抑或选临一种碑帖,石鼓文是大篆的代表,颇受历代大家推崇,也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明朱简《印章要论》说:“《石鼓文》是古今第一篆法”。然而笔者观乎当今写石鼓文者,或由于识读大篆的动机与道德书品有极大落差,一旦失去传统不能自拔;有的为入展心急,未能真正入门就求其猎怪,偏锋过盛;还有的将大篆掺入草法用笔,任意狂扫,均非正途。欲能变法出新,得历经一生一世的勤耕不辍,才有可能突破。吴昌硕30岁开始写石鼓文至80岁以上高龄仍然临摹不辍,用笔老辣,荡气回肠,被誉为石鼓第一人。

作为一个有气质、有学识、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说,宜从内心深处和审美的高度吸取古典优秀书法中的营养,丰富自己的不足,方能唤醒自我。并以此来抛弃现代书法不正的因素,从新认识古人大篆及其本身的艺术内涵和神性教化,领会古人的智慧,把正的、传统的和做人的尊严继承下来,这才是一个书法艺术家的胸怀。@*#

临石鼓猎碣字四条屏(刘锡铜 提供)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傅山在政治上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膝谋求功名利禄,在书艺上,他不追求赵孟頫、董其昌式的精致、平顺、唯美的书风。赵、董的“圆转流丽”,他认为太容易了,只须“稍临之,则遂乱真矣”。
  • 吴门两位领袖人物祝枝山与文徵明,离开人世多年后在天上重逢。两人是多年好友,在人世时就常相聚切磋书艺,这一回不期而遇,话题自然也不离书法。书法的“放松”与“放纵”到底介线在哪里?文徵明和祝枝山的对话道究竟。
  •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艺术殿堂里的奇葩,在书写艺术中无与伦比。
  • 甲骨文是商至周初之际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汉代文字发展成熟的体现,是远古盛世文明的时代象征,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 自晚清翰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许多学者、名人参与甲骨文研究,其中一些人进行临摹与书法创作,遂使甲骨文书法艺术再生…
  • 金文,通常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有关联,盛行于周。在挖掘出土的商周铜器上,铭文字数不等,从一个字到几个字、几十字、上百字。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少。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是特定礼器,高贵华典、古意盎然,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国宝。
  • 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经典之作,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为晚清“四大国宝”之一,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被列为“四大国宝”之一,非但其铭文字数多、书法艺术精彩绝伦,它本身的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堪称一流的宝鼎。
  • 在两周金文书法中,《虢季子白盘》铭文与众不同,艺术性相当突出。它流淌着创意者与书写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标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隐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具创意精神。《虢季子白盘》铭文在章法上,兼具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显示其表现技艺之炉火纯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