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元宵节俗:春风夜放花千树 花灯起源与胜景

作者:允嘉徽
元宵节赏花灯,燃灯敬佛源远流长。(龚安妮/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1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正月十五是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灯节等等,是指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日、月圆夜的意思。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打灯谜的习俗代代相传,留下许多美好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过年的节庆到了“闹元宵”达到最后一波的高潮。

元宵节,在道教中称“上元节”,燃灯敬神祈福;佛教称“灯节”,燃灯敬佛结佛缘。花灯点燃元宵胜景的璀璨,如明代文学家唐寅吟咏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宋代辛弃疾说了元宵花灯的诗情画意,人间与天上相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般殊胜出尘的元宵花灯的节俗,起于何时呢?在中华文化中象征什么精神内涵呢?

元宵灯节起源

元宵点灯是人与灯之会、人与神之会。相传,元宵这一天通宵张灯供人玩赏,开始于汉朝且有几种缘起的传说。

2023中台湾元宵灯会主灯为10公尺高的“幸福台中Happy兔”,主灯秀利用场域环境巧妙结合自然地景。(台中市政府提供)

汉文帝庆祝戡平“诸吕之乱”

传说汉文帝庆祝戡平“诸吕之乱”与民同乐,而有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起源。在汉高祖崩逝后,吕后和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刘氏皇统势衰。大将周勃、大臣陈平戡平了“诸吕之乱”迎接代王刘恒即位称帝。那戡平乱事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逢这一天汉文帝会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传说是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夜称为“元宵”,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新年的热闹喜庆延伸到元宵,白昼为市,夜间燃灯赏月,热闹非凡。

汉武帝礼敬祭祀太一神

元宵灯会的起源一说和敬奉太一神有关。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上元节燃灯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沿袭了汉代祭祀太一神的遗风,从黄昏燃灯直到天明的古俗。

单就祭祀太一神的作法,还可往上追溯。我们从战国时代诗人宋玉的《高唐赋》中,已经看到“醮诸神,礼太一”的表现。传说太一神是天上最尊贵的天神。[1] 《汉书》记载汉武帝对天地神灵非常敬畏,很重视祭祀。方士谬忌上奏武帝,建言仿效“古时天子以春秋祭泰一(即太一)东南郊”的作法,敬奉太一神。于是,汉武帝立祠举行祭祀,非常虔诚、隆重,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史记‧乐书》说汉朝在正月上辛日在甘泉寺祭祀太一神,从黄昏祭祀到天明,盛大的祭祀灯火通宵达旦,而且常见流星划过坛的上方,真是天人共会的盛景。

汉明帝弘扬佛法 燃灯敬佛

汉明帝崇尚佛法,从印度迎佛法入东土。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他并说在印度正月十五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一律“燃灯敬佛”。据说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节俗。

此后,随着佛、道信仰文化广传,正月十五元宵夜燃火点灯的风俗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灯会,表现燃灯敬佛传统的花灯。(容乃加/大纪元)

唐宋明清灯会盛会

在唐代时就有精彩的上元夜(元宵)灯会了,万民和皇上同乐。《事物纪原》记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夜,胡人婆陁请燃百千灯,睿宗御驾临幸安福门观灯,这是天子御楼观灯的开始。《旧唐书.卷七》记载,唐中宗在上元夜连续二年微服出宫赏灯会,而且放宫女数千人看灯。

唐文宗作有《上元日》诗二首。一愿以虔诚的丹心感动群仙、玉帝保护我朝国祚;二愿四海内黎民都蒙福:
《上元日二首其一》
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
(“大田”指“大田之礼 ”是天子诸侯田猎并检阅军队的活动,表国运富强。)

《上元日二首其二》
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

初唐诗人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描写灯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王维描写的元宵夜,“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不负今时景啊!

到了宋代宣和年间,庆贺元宵的习俗不止于一天,烧灯更胜于唐代,官民同庆。《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吴彬彩绘的《岁华纪胜图-元夜》的主灯“鳌山灯”气势恢弘,有五、六层高,每一层中都藏着巧妙机关,里面装有人物、雕梁画栋啊,还有喷水流瀑。

明吴彬《岁华纪胜图‧-元夜》。(台湾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民间的商铺准备灯烛竞新奇,“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灯山从正月七日上彩,点灯看灯之外杂耍奇术异能、歌乐舞百戏都来凑热闹,君臣、军民同欢,京城内外一片“万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的景象。

北宋的岁时记《东京梦华录》记载灯火通天,“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灯市里乐舞杂艺尽陈,欢声通天。宫城各城门都有官乐棚;每一坊巷口,无乐棚的就设小影戏棚子,至十九日收灯,午夜不宵禁。

南宋《武林旧事》记载皇宫禁中灯火逐年竞新,“一入新正(正月),灯火日盛,……竞出新意,年异而岁不同。”杭州专门制作灯品的技人相互竞技,制作规模宏伟,灯饰品目至多,曲尽纤细精妙:“赵忠惠守吴日,尝命制春雨堂五大间,左为汴京御楼,右为武林灯市,歌舞杂艺,纤悉曲尽”、“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明代时,每年正月初十到十六日,北京东安门外迤北大街就是一大“灯市”,看灯的、看奇巧技艺的男男女女万头钻动,近灯市的楼屋旅店是商灯市的好地点,价钱逢节高腾。灯市展贩的有元宵节主品灯,花灯的价格可值千金,其它古今奇珍异宝也都在灯市上展现。《宛署杂记》记载:“灯之名不一,价有至千金者,是时四方商贾辐辏,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

晚明南京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明《上元灯彩图》。(公有领域)

清朝时,自正月十三至十七都称为灯节,十五日是正灯节。《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灯节,内廷设宴席,放烟火;市铺商店张灯,东四牌楼及地安门盛况空前。各色花灯以纱绢、玻璃和羊角熬制成半透明的薄片做成罩子的灯最多,灯上绘画古今故事,供人玩赏。其中“走马灯”奇巧,新奇烟火时尚。走马灯是以纸剪成马形,黏在纸车轮下四周,车轮有干,感受灯烛的火焰造成的空气涨缩就自转,同时带动纸马,故而叫“走马灯”。《清稗类钞》记载咸丰时,有一西人到中国看见走马灯感到惊异,买了一个回去,因而发明空气涨缩转动机械之理。

花炮厂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名目五花八门,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等。富豪人家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光绪时,由内务府营造司设厂施放新奇烟火。燃放时,空中停顿,变换成花,孝钦皇后请各国公使夫人同观烟火。

元宵花灯 展现敬神之心 象征赐福之意

中国人的传统一直蕴含深厚的神传文化,中华民族因此而能久能远。元宵节源于对神佛的敬仰和礼佛,元宵灯火喜气欢庆,代表敬神的虔诚、象征赐福之意。元宵这一天璀璨的灯节就是天上人间精神交流的盛会。年复一年,元宵灯会祈福,金碧灯火聚来璀璨辉煌;世复一世,轮转中的生生世世,从花灯中承传对神佛的信念,坚持善心善行的修为,就是走上神佛指示给人的通天之路。

注释:[1] 《汉书‧天文志》记载的名称是“泰一”,即“ 中宫天极星”,后人称为玉皇大帝、天帝。道教信仰称太一神又称“太一上元君”,统领万仙;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主宰天庭的天官大帝的诞辰,在这一天“天官赐福”给人间虔诚、善良的人。@*#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竹枝词谱写的秋歌多采多姿,词情贴近人心,直写人生,抒发心情,描绘人生风尘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忆,或许得到慰藉,得到净化升华!
  • 端午节一到,“门挂艾旗驱百病,户悬蒲剑斩千邪”成了一种招牌节景,带有驱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征意义。那为何古人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悬挂在门户上呢?
  • 中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铜镜,乍看之下与一般镜子无异,但当它反射光线到墙壁上时,光亮区域会出现镜子背面上的图案或文字,仿佛是透过来的,故称之为透光镜。古籍中有关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据说已经亡佚,现代学者仍无法确认其真正原理为何。
  •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种类的粽子吗?从魏晋到南北朝时代的粽子不但继承了纪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风俗,而且还有巧丽的新貌和多样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纷呈。
  • 扇子相传源起于尧舜时期,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舜为了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刚开始是长柄扇,又称为估翣、障扇或掌扇,用为障尘蔽日,象征权威。后来演变为短柄扇,又名为箑,用来引风纳凉。稍后的纨扇、团扇更以绘画来装饰于扇面上。直到北宋初年所发展出的折扇,因状如半圆,携带方便,而广为流传,因此成为扇子的典型代表。一般说来,扇可分为以下四种:
  • 手鞠的起源是“蹴鞠”。蹴,踢的意思,鞠,就是皮制的球,蹴鞠是一种以脚踢球的活动,也称蹋鞠,早期的“鞠”,以动物皮毛、谷物及碎布等简易材料填充缝合而成。
  • 端午节佩戴香囊能起到辟疫驱虫的效果。(Shutterstock(
    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瘟疫,所以历史上也留下过一些神奇良方。
  • 白露节气过后,炎热天气明显转凉,也是万物即将衰黄、凋落的转折点,容易让人见景伤情。肃杀的秋时节,如何养生呢?中华保健宝典《内经》、中医告诉你具体实作的方法。
  • 日本印章
    大约在中国元朝时期传入日本的印章,于十九世纪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工具,广泛使用在各类官方文件,包括银行交易。一个多世纪后,日本银行决定逐步淘汰印章的使用,以迎合年轻人的需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