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采风】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作者:脩实
日本迎新年有哪些礼俗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4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明朝学者冯庆京在《月令广义》中言:“一天之计在晨,一年之计在春。”基于此,在日本又衍生出“一年之计在元旦”之类的说法来。时值年初,人们探亲访友,互贺新禧,在享受辞旧迎新喜悦的同时,祈望本年平安、健康、幸福、吉祥,更有许多人年初述怀、言志,规划新年的目标。这些,是日本一首既传统又现代的迎新风物诗。

正月今古

所谓“正月”,本为黄历一月,日本近代启用西历后,为了方便,就将西历的一月称为“正月”。昔日,正月泛指一月,此外,还有将初七称为“七日正月”,十一称为“田打正月”,将初一至初七称为“大正月”,将十五为中心的三天称为“小正月”,还有将正月头七天称为“大年”,将正月十四至十六称为“小年”等等。在日本,关于正月的分法、叫法、忌讳等,因时因地相异,可谓林林总总。

一月,雅称“睦月”,意为人们相互往来、和睦之月。又称祝月、正月、始和、初春月等。元旦,本指元月元日日出之晨,一阳初始之际。例如,宋代《梦梁录》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现在,常常被用于泛指元月元日。

现在,日本住在都市里的人,一般只重视元日至初三的头三天;而在乡村地区,有些地方迄今仍保留着年至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

迎新禧,就要焕然一新,尤其是女子,要穿上传统盛装和服。过正月,还要吃正月特定食物,称为“御节料理”,是事先做好的冷食料理,从正月初一开始食用,一般连着吃几天。初七为“人日”,喝“七草粥”。十一为切开镜饼的“开镜”日,吃“御汁粉”。十五是小正月,要吃“小豆粥”等等。

日本新年期间,在家中吃御节料理(冷食年菜)。目前以三重盒的御节料理最为普遍。

一年初梦

新年做的第一个梦叫“初梦”,既然是新年首梦,也就被视为神对本年的运势、吉凶祸福的告喻。关于初梦的记载,最早可从镰仓时代(1185~1333年)的《山家集》中查到。关于做梦时间,史上有多种说法,一般是从除夕夜到初三。

自室町时代(1336~1573年)起,人们为了能做个好梦,就将七福神(一般为:恵比寿、大黒天、福禄寿、毘沙门天、布袋、寿老人、弁财天)乘坐宝船的画卷放在枕下入眠。如果是因此而做了噩梦,次日清晨便将该画投入河中,祈求重接良缘。

在日本,依民俗信仰,一般最吉利的三个梦依次为:富士山、鹰、茄子。所以,日本人常说:“一富士、二鹰、三茄子”。这种说法,似乎起源于江户初期(1603~1868年)。关于其象征意义,有多种解释,并记载于诸多古籍中。最通常的解释是:富士山为日本第一高山,鹰既聪明又勇猛,而茄子的发音则与“成功”相同。此外,还有扇子、烟草等等。与此相对,还有反梦之说。如梦见厕所、起火、葬礼等,也预示好运。

初书与若水

正月初二,用毛笔书写本年的抱负与奋斗目标,叫“初书”。原本称“吉书”,为宫廷中的一种仪式:书者端坐,面向吉方,书写吉祥言辞、诗歌等。江户时代,从事庶民普通教育的机构的“寺子屋”,以及明治以后的学校,都要教授毛笔书法,因此使得这一习俗在民间普及开来。

正式的仪式是:在室内挂上日本平安时代的大学者、太政大臣菅原道真(845~903年)的画像挂轴,备好新的笔墨,用若水研墨,书写。这个菅原道真精通汉学,聪明绝顶,在日本被誉为学问之神。目前,虽然在自家写初书者渐少,但有的地区、学校,每年仍然举办初书大会。

所谓若水,就是元日早上汲取的干净水。水取回后,要先供到神坛,然后用于杂煮、沏大福茶、书法等。据称,若水具有灵性,可驱除一年的邪气。平安时代(794~1185年),宫中在立春时节,都要举行汲若水的仪式,后来改成元旦举行,进而普及至民间。

正月初二,用毛笔书写本年的抱负与奋斗目标,叫“初书”,有迎接“吉祥”之意,讲究用元旦的“若水”。(Shutterstock)

汲若水,是年初的重要仪式,一般由男人承担。去汲若水,叫迎若水,要谨慎、庄严,如在途中遇见人,严谨开口讲话。汲水时,要吟唱“汲黄金水”小调。现在,虽然没有井水可汲,但依照旧习,仍有不少人元日清晨奔赴名山,去汲取名水。

初诣

为驱逐一年的灾祸,祈祷健康平安,年初第一次前去寺庙、神社参拜叫“初诣”。其中,有许多人要耳闻除夕钟声走出家门,这叫“跨年参拜”。据说,昔日的习惯是,一家之长除夕夜前往神社参拜,并通宵达旦迎接新年到来。昔日,原本只去供奉氏族祖先的神社参拜,后来变为大多去本年处于吉利方位的神社参拜。但是,眼下的日本,并不限于此,去有名神社或家近神社参拜的人更多,一般都在正月初七之前完成。

庶民举行初诣,天王元日也要迎初阳,“拜四方”。元日清晨,天王要在宫中神嘉殿面向伊势神宫方向礼拜,而后再拜天地四方诸神,祈祷本年消灾除祸,五谷丰登。这一传统始于平安时代,已成宫中固定祭祀活动之一。

成人礼

将进行成人礼仪式的女孩们。(Getty Images,1月6日)

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该年的成人日,今年的成人日是1月9日。2022年4月1日,日本将成人年龄从过去的20岁下调为18岁。这一礼制定于1948年,至1999年止为1月15日,2000年相关法律修改后,改为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为祝贺年满18岁的新成人,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举行庆典,并召开演讲会、联欢会,馈赠礼物等。受邀与会的新成人则身着华服,春风满面,或聆听前辈教诲,或自觉成人的责任。

在日本,举办成人礼,自古有之。男子身着“元服”,女子则穿“裳着”而“结髪”。但现行的成人礼却始于1946年11月22日。其时,经受战争重创,世间满目疮痍,社会百废待兴。为勉励担当未来的年青一代,应埼玉县蕨町青年团长高桥庒次郎提议,在本地举行了一次青年节。此后,演变为现代成人节,并在全国普及。日本政府也应势而动,依据1948年颁布的节日法,决定从1949年起将1月15日定为成人节。

依照王室典范规定,天王、太子、太孙的成人年龄,与庶民相同,皆为18岁。依照身份不同,王室、王族举行成人礼的内容各有差异。

日本的成人节源于中国的冠礼,又称元服,女子称为筓礼。《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十五。文王十二岁而冠。成人礼,不只是一个仪式,也是一则约束,一份誓约,通过此仪式,男女青年们会意识到:自己业已步入成人行列,为维护传统理念价值以及社会的繁荣、安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新岁偶感

无垠浩宇,浩繁群星。
寰球虽渺,芸芸众生。
百国千朝,文化万种。
大和亲夏,共承古风。
千年正道,隐于东瀛。
否极泰来,万象亨通。

─点阅【东瀛采风】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