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了什么好话 让阎王为他安排了大福分

作者:怀忍忍
说话可以救人,也可能丧人之命,会造成业报吗?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2351
【字号】    
   标签: tags: ,

刘备有劝子诫言留人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应到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结局可能是天差地别,人们多有亲身感受。然而,说出话的结果,可以救人,也可能丧人之命,造成的业报也会返回到自己身上吗?来看两个赫然对比的真实故事。

贺灿然,字伯暗,号道星,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他是浙江嘉兴府人,专精诸子百家,通晓古代事物,作学问不达微奥不休不止。他最早的官职是掌管朝觐聘问,接待宾客之事,后来擢升为吏部主事,为官正直,操守清高不徇私。他为乡里谋福利,据理力争,从容不迫无所畏惧,为乡邦所倚重。他关心民生,著作中就有《备荒议》一卷,背景关联他早年的一段亲身经历。

当贺灿然还是儒生的时候,同邑进士姚思仁(字善长,号罗浮,1555年─1646年),已经是按察御史。贺灿然曾任姚思仁幕府,掌文书,跟随姚思仁巡访视察河南。当时河南正值大饥荒,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贺灿然目击人民生活的艰苦,特地起草一篇救荒疏,力劝御史姚思仁以特急件呈给皇上请求赈灾。

姚御史在此之前曾经巡按山东等处,持法正直但也非常严厉,一些不法者多被他判处死刑。贺灿然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地为河南广大百姓请命,终于说动了姚思仁把他写好的救荒疏上呈朝廷。

后来,姚思仁患疟疾,魂魄被拘到地府。一入地府,就来了一群鬼对他索命。

阎王诘问他:“汝为何如此嗜杀?”

姚思仁答:“御史职责在为天子执法,这些人是因为自己违法而死的。”

阎王说:“汝为官不能体会上帝好生之德,对待百姓草菅人命,毫无矜怜抚恤之心,罪孽自重,无从解脱免罪。”

姚思仁说:“当年河南饥荒凶灾中,某上疏请赈,救活的人成千上万,难道不能相抵免吗?”

阎王说:“这是贺灿然所为也,已经定下让他中年大富贵!”

姚思仁曰:“固然是贺写的疏,没有某之力,他写的疏怎能上达皇上面前呢?难道不能分一半功劳给某吗?”

阎王审思他的话的确有理,就点头了,于是,命令小吏大声斥散群鬼,然后把姚思仁放还人间。

后来,贺灿然在四十岁那年果然登进士,而且飞黄腾达,官至吏部尚书。姚思仁后来也累官至工部尚书,而且活到九十岁。

贺灿然当年虽然是姚思仁的幕宾,一介儒生出于善心悲悯,无畏权贵,反而善用了权贵手中的权力,为民造福,为己造福,也为拥有权力的姚思仁造福了。当时贺灿然有德而无名,在人间救了成千上万人,是积了大阴德。人在作天在看,冥冥之间,地府已经为他注记了大富贵。

和贺灿然的择善固执反向而行的人,在世间也比比皆是。我们来看看杨询的例子。杨询性格巧于献媚,善于揣测他人的心意,从旁劝诱鼓动,以博人欢心。丹阳尹杨开,断事果决,但是性格暴戾残酷。杨开和杨询关系深厚,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访。杨询每每心知杨开不对,但又不敢违逆他的意思,一向尽讲些赞美的好话而已。

一年盛暑的一天,杨开棒打衙吏和关押的囚犯共四十余人,导致二人致死。即便如此,杨询还盛赞杨开果决、处事明快。

后来,杨询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个穿戴金紫服的人谴责他说:“造成杨开今日的大恶的就是你。你当受罪。”数日后,杨询果然身中恶疾死去。

为何说造成杨开今日的大恶者是杨询呢?因为杨开一有事必定前去拜访杨询,表示他仍然心虚,对自己的所为不笃定。如果杨询肯出一言相劝,加以诱导,应该是会有救的。然而对于杨开的暴行,杨询屡屡称快来拉拢关系讨欢心,追根究底是出于为己的私心。最终,有无辜的人被打死了,也陷杨开于罪!地府冥司审断本案,对杨询处以死刑,也是他罪有应得了。

贺灿然和杨询说话的居心,恰是显然的对比,结果更是天壤之别。我们人说出的话,能成善事或结恶果,结果截然不同,关键就在为私还是利他的一念之差!刘备有劝子诫言留人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诚然是贤德明言,今人讲话的借镜。@*#

资料来源:《德育古鉴》

─点阅【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 在《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 张居正解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天下之事,必须谨之于初,而后可善其后。如与人以言语相约,本是要践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于义理之宜,将来行不将去,则必至爽约失信矣!故起初与人相约之时,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与义相近,则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见之于行,而自不至于失信矣。所以说言可复也。
  • 在一年中只有两个日子得天地之和气,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从春分开始,阳气蒸蒸日暖,正是化育万物、给予新生的最好时机。所以春分养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