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医官疗疾如神 在民间也颇负盛名

作者:颜雯
中药 (fotolia)
明朝的三位名医:葛林,王思中,毕荩臣,不但在宫中被倚重,在宫外也颇负盛名。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57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皇家要征召、甚至钦点的御医是相当难的。他们或因为医术超群、名噪一方而受到帝王赏识,从而被召入宫中;又或者在官办的医疗机构中埋头钻研、勤学苦练,通过层层考核后被选拔到宫中,逐步成为皇家所信赖的各类医官。本篇介绍的这三位明代的医官,因给人治病“取效若神”,不但在宫中被倚重,在宫外也颇负盛名。

用一勺汤药治好了皇帝癫痫的葛林

葛林,字茂林,浙江钱塘县人。他医术极高,最擅长的是小儿科。明宪宗在位时,他疗疾如神的轶事曾一度传遍京师,后来由皇帝钦点,成了太医院的一名御医。

明武宗幼年时,一直由太后悉心照拂。太后对葛林很信任,每次召见,都会让他给武宗诊脉。一日傍晚,武宗的癫痫症发作,情况十分危急。当时负责诊治的太医都束手无策,只好去把葛林请来。葛林只喂了一勺汤药,武宗的病就不再发作了。第二天宫中饮宴,葛林被请来赴宴。皇帝很高兴,当面赏了他一些银两和财帛。

到明穆宗时,比部郎汪在前二十五岁的儿子突然发起了痘疹。略懂医术的汪在前认为,这并无大碍,于是没放在心上。但葛林看后,发现并非如此。他注意到病人的痘疹只发了五天,第七天时就慢慢褪去了,等到第十四天,连痂都脱落了。他觉得情况不妙,赶紧对汪在前说:“令郎在一个月内怕是有性命之忧啊!”

可一个月过去了,汪在前的儿子安然无恙,并没有出现危险。他在家中宴请宾朋,庆祝儿子病愈。此时的葛林仍在留心观察,他看到病人脚底的疹子再次长出水疱,出脓后又在皮肤内留下疤痕时,他告诉汪在前:“唉,令郎怕是活不过一百天了!”

就在第一百天到来时,汪在前的儿子突然离世。他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儿子的病情明明看起来并不严重,于是去找葛林询问因由。葛林说:“水痘是因为体内一些毒素无法排出,才会积聚成形。毒素要是没有完全排干净,就会伤及性命。你儿子的痘毒从肾脏中生发出来,往外排时也不太顺畅,这已经很危险了。之所以能挺过百日,是因为毒素经由他脚底排出,这自上而下缓慢移动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听了葛林的这番解释,汪在前对他更敬重了。

明世宗在位时,少师杨一清的儿子在某年夏天突然受惊晕了过去。当时气息全无,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于是打算将他入殓。葛林看到,赶紧拦住他们,对杨一清说:“令郎没事,先把他抬到屋外吧!”杨一清不相信儿子有救,便叹息道:“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药能治呢?”葛林说:“我没药,但天上的云能让你儿子起死回生。你看,云已聚集在空中,雨水很快会降下来,阴气开始流动,郁结的阳气就会散开。我用一些能清热利湿的草药煮水,病人躺在蒸出的热气上,就能苏醒过来。”后来,病人果然活过来了,他的病也一直没再复发。

葛林样貌清瘦,目光锐利,很有道人的风范。他看病人的气色,听其说话的声音,就能知道他们得了什么病。把脉后,还能说出病人的生死之期。他精通药理,经他配制的方剂,总能药到病除。

后来,他当上了太医院判,晚年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处方写成了《杏坞秘诀》一书。八十八岁那年,他安然离世了。

能治众医不能治之症的王思中

王思中,字建甫,江苏吴江县人。他自小就钻研医书,对医理颇有独到的见解。长大后,他医术渐长,对脉术也越来越精通。每次诊脉后,都能准确说出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他以自己的意解来对症下药,从不拘泥于古方,却颇有神效。

当时,彭氏一族是浙江海盐的名门望族,他家刚过门的儿媳妇不知为何,总感到心烦胸闷。请去的医生都治不了,只好请王思中去诊治。他一到彭家就发现,病人乃是中了漆气的毒。于是,他让彭家人把儿媳房中的木制窗棂和窗幔帘帐都拆掉,连同家具一起搬出去。然后,让人备好蟹脐,将其放在火上烤。烤成脆片后,他又碾成粉末状,再放入提前配好的药中。彭家儿媳一吃下去,就不再烦闷了。

吴江县有个人浑身发热、咳嗽不止,他看过的医生都说是阴虚之症,可治了很久,症状不但没减轻,还更加严重了。后来,连着几个月都难以入眠。王思中去了,很快诊断出他得的是悬饮症,乃郁气所致,于是开出了一个行气解郁的方子。病人只喝了一剂药,就鼾声如雷地睡着了。几天后,咳嗽、发热的症状也没了。

盐院有一名负责巡视的官员,刚到常州时就一病不起。跟在他身边的太医都说病在膈膜处,但不知如何治疗。王思中看后发现,此病的症结不在隔膜,而在穴位上。他以一两半夏曲为药引配了一个新的方子,那官员喝了不到半月,就康复如初了。

王思中医术超群、医德贵重,其同僚与病家都认为他是“和缓(秦代两位名医)”再世。他住吴江老家时,每天家中都门庭若市。因他声名远播,整个江南一带的官员只要身体不适,都会亲自登门去找他。后来在明神宗万历年间,他还被朝廷授予了吏目一职。

在梦中给家人开药方的毕荩臣

毕荩臣,字致吾,山东新城县人,其祖上好几代都是良吏名臣。他性情敦厚,自幼爱读书,长大后也颇有古代君子的风范。因家中贫寒,他无心科举,而是跟著名医刘南川学起了岐黄之术。他悟性极高,尽得师父真传。行医没多久,就在当地声名鹊起。

益都县的王太仆对他十分敬重。一天,王太仆得了重病,不但派车马去请他,还亲自在家中下厨,为这位客人做好饭菜,以上宾的礼节来接待他。“居边镇二十年,始终以抚西部成功名”的大司马王象乾也很信任毕荩臣。他率军镇守山西时,只要身体有病痛,就不远千里地去把毕荩臣请来。

青城县的县令得了腹胀之症,好几天都没进食了。他喝了毕荩臣配好的一勺汤药后,病就好了。有一次,毕荩臣出远门,几天没回家,家中的父亲不巧得了重病。他回来后,发现并无大碍,于是只配了一剂药。他父亲喝下后,先是吐了几升血,但很快就痊愈了。

他在民间行医,总是会结合阴阳、气候、方位等天体运行的规律和因素来给病人处方配药。每次喝下他开的一、两剂药后,病人就能彻底康复。他很擅长治疗伤寒、痘疹之类的险症,只需望诊,就可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和生死之期。但凡有一线希望,他都能把垂死的病人救活。

毕荩臣人品贵重、医德甚高,一直在当地颇负盛名,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给人看病从不论贫富贵贱,只按先后次序来接诊。若遇到贫困的病人,他就不收诊费了,还把药包好送给他们。因口碑极佳,他被朝廷授予太医院吏目一职。

崇祯十五年,新城县被清军攻破。他虽为医生,却也参加了守城之战,最后死在了战场上。后来,他儿子、儿媳和孙女生病时,总能梦到他来告知药方和病愈的时间。不管是得疟疾、患痈痿,还是出痘疹,只要能照着毕荩臣开的方子服药,病很快就好了,而且康复的日子也与他说的一点不差。◇

参考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综录医术名流列传》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古代医者悬壶,大多都怀揣着济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从丰富的史料中不难看到,“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写在《大医精诚》中的字句;“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已在历代许多身怀奇术的医生身上得以展现。
  • 死生有命,富贵由天。人一生的福、禄、寿乃至各种疾病的发作都是有定数的。时间到了,脸上的气血之色、脉络的运行状况都会呈现出异常的变化。纵观古今,惟有精通医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读懂身体密码,参透个中玄机。中国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高人,本篇将一展明朝几位市井大夫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医术。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历代良医不仅能治人久病不愈的顽疾,而且也多有在须臾间起死回生的医术。掌握这种医疗神术的医生,首先都必须有救人济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医德。看清代名医熊庆笏和刘道景起死回生的医德、神术。
  • 针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况危急的病人。
    中国古代医道相通,出神入化的医术比比皆是,没亲见、亲历过的人或许很难相信。但许多医生一针即瘥、一匕立起、一剂回生的案例却被详实地记录在史籍中。无数个神奇的瞬间在过往千年中都真实地发生过。本来中医就是“道家医学”,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参透人体之玄奥。
  • 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民间大夫,他们不仅医术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对于他们施行仁术的功德,《太微仙君功过格》是这样评定的: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一人为十功;小疾,一人为五功;施药一服,为一功。
  • 望、闻、问、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国古代被承传了千年。仅切脉一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需用大型设备来拍片照相,亦无需将器械插入体内进行窥探。医生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准确地查出病灶,并洞悉发病原因。西方的仪器构造精良,却看不到遍及人体的脉络运行。中医通过切脉,就能立刻对症下药,甚至药到病除。
  • 在中国古代,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会被名医授以超凡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医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怀仁善、且有着治病救人的志愿。正因为心胸宽广、豁达,只为福荫于百姓苍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会一心利他却不求回报。
  • “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现代西医在病人停止心跳后、感到束手无策时,常用来安慰其家属的一句话。无论家属再怎么请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见为实的西医大夫都很难再去试着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体玄奥无穷,非源于现代科技的医疗设备、电子仪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细密繁杂的穴位与脉络,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难以洞见、识别。然而相比之下,源于道家修炼文化的古代中医却能窥探其奥妙所在。
  • 中药掺朱砂造成铅中毒事件引起民众担忧,但卫福部中医药司表明此为个案。应如何安心使用中药?(Shutterstock)
    在中国古代,令人大开眼界的神奇医术似乎无所不在。无论是深居在乡野村头,还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过,总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秘制良药的民间大夫。他们的医术或经由高人传授,或经由祖辈代代继承,其药到病除的妙术不仅惠泽了一方百姓,在机缘巧合下也曾为深宫中的皇族排忧解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