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传统艺术:“崇高”的天顶壁画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意大利罗马圣依纳爵堂(the Church of Ignatius of Loyola)天顶壁画(局部)。(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抬头仰望罗马圣依纳爵堂(the Church of St. Ignatius of Loyola)中殿的天花板,你会目瞪口呆,因为天堂好像真的就在眼前。然而,仔细端详后会发现,其实中殿并没有建造穹顶或拱形天花板。耶稣会士兄弟安德里亚‧波佐(Andrea Pozzo,1642─1709年)以绘画技巧和数学计算(透视法)完成创作。波佐的天花板彩绘是“幻视法”(quadratura)的最佳例子。这是一种结合错觉和真实的绘画技巧,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绘制几可乱真的建筑和雕塑品。

波佐在中殿的天花板上,描绘基督和圣母玛利亚欢迎耶稣会的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来到天堂。上帝将光发送给基督,基督则散发光芒照亮整幅画面。其中有一道光芒映入依纳爵的心脏。此外,基督也朝着代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寓言图案发出光芒,象征庆祝耶稣会传教任务远播。

意大利罗马圣依纳爵堂(the Church of Ignatius of Loyola)天顶壁画(局部)。(Shutterstock)

壁画里的诸多场景展示了依纳爵的人生逐步升华至神(Apotheosis)的过程。艺术家波佐透过教堂的壁画延伸这个主题,他描绘旧约圣经里的人物,例如:朱蒂思和荷罗佛纳(Judith and Holofernes)、大卫和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雅亿和西西拉(Jael and Sisera),以及参孙和非利士人(Samson and the Philistines)等,进一步巩固了当时反宗教改革时期的罗马天主教的信仰。

安德里亚‧波佐的习作《圣依纳爵堂拱顶的幻视建筑》(Illusionistic Architecture for the Vault of St. Ignatius),1685年或1690年创作。钢笔、灰色和棕色墨水、灰色淡墨素描、两张厚帘纹纸拼接;19 3/4英寸×35 7/8英寸。罗伯特和安妮‧巴斯致赠(Robert M. and Anne T. Bass),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波佐的巴洛克幻视艺术杰作,以及他的透视权威著作《透视法:画家和建筑师》(Perspectives of Painters and Architects)(两册),对后世的天顶壁画影响深远。

宣扬正义的传统

波佐的绘画来自数百年的传统。根据传统,欧洲各地的艺术买家,经常委托艺术家装饰著名的建筑物。这一系列装饰的主题可能包括鼓励信仰、崇尚爱国主义、道德等,同时也赞扬国家的领导者、王室成员或伟大的历史人物。艺术家把包括天花板在内的所有建筑物表面都当作画布,传达委托的任务。

卡罗‧卡罗内(Carlo Innocenzo Carlone)的习作《圣女欧斐米封神》(The Apotheosis of Saint Euphemia),约1759年创作。钢笔用浅棕色墨水搭配石墨做淡墨素描,再以笔尖涂上一层深灰色加强,另外可见奶油帘纹纸(cream laid paper)上用红色粉笔画的方格线;31 7/8英寸×22英寸。艺术赞助永恒基金(Patrons’ Permanent Fund)沃尔夫冈‧拉金(Wolfgang Ratjen)收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正在举办新展览,名为“仰望:天顶壁画习作,1550─1800年”(Looking Up: Studies for Ceilings, 1550–1800),探究用壁画装饰天花板的传统。美术馆此次展出大约30幅画作,包括安德里亚‧波佐为罗马圣依纳爵堂拱顶设计的幻视建筑。同时,这些作品也显示了天顶壁画用来装饰建筑物这项传统的发展过程:从建筑物的骨架到巴洛克风格的幻想和戏剧场景,再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几何与理想化场景。

展出的图稿也显示艺术家在绘制这些大型的天花板作品前是如何做准备的。其实,就像他们在画布上创作一样。首先,他们会画初稿,然后发展出建筑设计,有时还会研习细部人物。例如,意大利画家利维奥‧雷蒂(Livio Retti)精心为他的壁画《美德与神圣智慧的胜利》(The Triumph of Virtue and Divine Wisdom)绘制习作,内容呈现拟人化的“智慧”女神在制高点,掌管所有“美德”女神。“智慧”的正下方,有位“美德”正在对抗及踩踏“恶习”。雷蒂这幅天顶壁画成品,现位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Stuttgart)东北边施韦比施哈尔镇(Schwäbisch Hall)的市政厅。壁画的主旨在提醒议会的公仆要履行公民义务。

利维奥‧雷蒂的习作《美德和神圣智慧的胜利》,1736年创作。钢笔、棕色墨水、以石墨做棕色淡墨素描、帘纹纸;17 1/2英寸×21 1/4英寸。艺术赞助永恒基金,沃尔夫冈‧拉金收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意大利画家路易吉‧加尔齐(Luigi Garzi)的习作《云端上的锡耶纳圣加大利纳》(St. Catherine of Siena on a Cloud),以黑色粉笔绘制。构图中展示她全神专注地凝视亚历山大圣女加大利纳(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和圣子基督的显像。加尔齐的这幅成品,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福米耶洛(Formiello in Naples, Italy)的圣加大利纳堂(the Church of St. Catherine)。锡耶纳的圣加大利纳虔诚地仰望视野上方展开的天堂。画面也在提醒造访教堂者要重视信仰。

路易吉‧加尔齐的习作《云端上的锡耶纳圣加大利纳》,约1696年创作。黑、白色粉笔、蓝色帘纹纸;15 1/4英寸×10 5/8英寸。致赠给罗伯特‧洛珀与艾尔莎‧梅隆‧布鲁斯基金会(Robert B. Loper and Ailsa Mellon Bruce Fund),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观展者还可以仰望美术馆的天花板,一瞥来自波佐绘制的圣依纳爵堂中殿天花板壮观的壁画。尽管只是照片输出,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令人赞叹的天花板,以及这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

展览主题:“仰望:天顶壁画习作,1550─1800年”,即日起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至7月9日。如需额外信息,请上网站NGA.gov

原文:Europe’s Lofty Ceiling Masterpiec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和工艺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传达出美和传统价值观。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发声,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米开朗基罗在一封1554年寄给瓦萨里的信中写道:“……画与雕刻再也不能安抚,我的灵魂全心全意的转向神圣的爱,在十字架上展开了双臂接纳我们。”艺术虽然无价,真正不朽的还是神的永恒慈悲。
  • 沿着西斯廷礼拜堂高高的筒形拱顶外沿,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画了十二位先知——七男五女。在艺术家笔下,这些人物或深思,或阅读、书写,聆听上帝对他们说话。
  • 西恩纳市政厅议会大厅墙上的壁画洛伦泽蒂与乔托( Giotto, 1267─1337 年)身处同一时代,而洛伦泽蒂开始绘制西恩纳市政厅议会大厅墙上的壁画时,正逢文艺复兴揭开序幕。这几幅壁画描绘近300位人物,寓言角色位于较高的位置守护着西恩纳的百姓,这些在城市或乡下从事日常活动的百姓。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