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虐待引发孩童忧郁、恐慌 影响一生(2)

作者: 洁丝敏.李.科里 译者: 骆香洁

人气 899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一书的作者来探讨,曾遭受情感虐待的孩子也可能碰到的几种挑战。(接前文

崩塌的自我

小时候被拒绝的人通常会把这种拒绝内化,于是他们跟自己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可能也不会努力争取。你或许不知道自己有资格获得尊重、照顾,有资格好好照顾自己、有资格成长茁壮。

被厌恶的人会觉得自己对他人来说是不可触碰的、有毒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存在令人厌恶反感,那么你肯定不会挺身而出为自己争取任何事情──以“拒绝”塑造而成的人生是崩塌的,还会造成自我伤害。

此外,若父母控制欲很强、掌控孩子的所有决定,你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为自己做决定。我想到一位中年女性,她认为决定自己的发型是个激进的想法──她还未真正迈入成年期。

自我的崩塌是剥夺力量的一种延伸,许多曾遭受忽视的孩子长大后都有这种感受。

自我伤害

自我伤害的行为有轻有重,从自我破坏、缺乏自我照顾、割伤或烫伤自己等自残行为,到自杀等等。自我伤害背后的意义可能是:

*加害者施虐的延续,现在已被内化。

*觉得受虐是自己的错。

*扭曲地想藉由控制自己的一部分来端正自己的行为。

*一方面表达羞耻感,一方面企图控制羞耻感。

*表达自我憎恶。这种自我憎恶可能是从外在吸收的憎恶,也可能是内在压抑的怒火转向自我而形成的憎恶。

*极度渴望感受到些什么,或是想要变得麻木。

若你有自我伤害的倾向,建议你寻求专业协助来改变这种行为。

经常或持续解离

解离的意思是并未完全存在于当下,最常见的情况是你与你的身体、感受或环境脱节。我们都会经历轻微的解离,例如心不在焉地完成手上的工作,收回有意识的专注力等等,但对有创伤经验的人来说,这种解离发生得更为频繁、程度也比较深。

解离经常突然出现,它像神经系统的断路器,在神经系统超载时切断电源。当你觉得不堪负荷时,解离是一种紧急手段,但仅能发挥部分效果,因为解离状态本身就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你会觉得大脑仿佛不是你的。当你处于严重的解离状态中,你会非常茫然,也无法专注,连牛奶必须放进冰箱也不知道。

解离是面对压力与威胁的后天反应,不是出于选择或有意识的决定,而是不由自主的“我要马上离开”,解离可能会持续几分钟或几天,但有些人却大半辈子都处于严重的解离状态,对生活中重要的事(主要是自己的感受、身体、环境等等)麻木无感。构成心灵的零件可能互相分离断开,程度严重的话会演变成解离症。

自我的碎片各自承载一段经验的不同部分,如果这些碎片仿佛被各自包覆,碎片彼此之间隔着一层屏障,而无法共享其他碎片承载的经验,那就会出现解离症。

有位女性与我分享襁褓期等待母亲的感受:她在哪里?紧接着出现一种分离与割裂的感觉,让她觉得当下的自己不太真实。当我告诉她“是时候踏进来了”(意思是回到自己的身体与生活里)时,她开始啜泣,“但是那种痛苦难以承受。”她发出抗议。

“那时候你承受不了,”我向她保证,“但是现在有我帮助你撑下去。”

失忆

对重大事件或部分的童年生活没有记忆,在心理创伤里很常见。不同于头部受伤或其他生理因素造成的失忆,解离型失忆是忘掉太过痛苦的记忆,这是心灵的防御机制,因为痛苦到无法忍受,所以“被消失”。这种防御机制叫做潜抑。

关于这种现象,我们最熟知的应该是童年性虐待造成的失忆,尤其是发生在家里的性虐待,不过,只要是情感上难以承受的记忆都有可能被遗忘。别人对你说过的可怕的话或你曾被威胁的方式,都可能严重到让你觉得无法继续正常地生活,因此,将这些东西丢出大脑攸关着生存。

无法判断真伪

觉得自己可以区分真伪,是相信亲身经验的重要元素。假使你年幼时曾重复遭受情感虐待(尤其是施虐者否认或将虐待责怪于你),而且你没有安全的地方能躲,只能躲进内在世界,你或许会因此觉得自己无法判断真伪。

你可能会怀疑:那件事真的发生过吗?会不会是我想像到或梦到的?尤其是母亲说这些事大多没有发生,或是经常改变她自己的故事版本,这些都会动摇你的现实感。

前面提到的解离症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该段提到的那位女性并不理解她是独立的存在,她一直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监督,需要别人观察她的进展,需要别人看见她,否则她就“不存在”(不真实)。对长期解离的人来说,存在于当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的治疗目标是让自己变成“真实的”。

过度敏感

没有安全感与父母施加情感虐待的童年,会导致受害者对批评、拒绝和遗弃过度敏感,并且对可能的危险时时保持警戒。过度警戒,加上脆弱的自我界线(因为自我界线没有完全发展,或者是被侵犯打破),可能会造成一种情况:你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与动机。

如果一个人无意识、非自主且频繁地发生以上情况,我们通常会称他为“共感人”;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同理心过度旺盛。这会造成许多问题,包括:共感人经常误把别人的经验当成自己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或忧郁,或是经常背部疼痛,他们没发现这是从别人身上拿过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自我界线千疮百孔。

我的许多个案都是共感人,我认为这绝非意外。虽然我用心理学词汇说明了什么是共感人,但其中或许仍有其他原因,例如神经系统和生理机制天生较敏感(“高敏人”,简称HSP)。

高敏人、有注意力障碍的人、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与脑部受伤的人,都与创伤幸存者有许多相同特质,我们不一定知道背后的原因,不同的假设模型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你可能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只是特质有所重叠。⊙◇

<本文摘自《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重新认识母亲,疗愈母爱缺失带来的无形创伤!》,柿子文化提供>

●亲子疏离?这些情感虐待父母无意间都常做

●情感忽视与虐待伤害很深 极容易毁掉孩子

●情感忽视与虐待伤害很深 极容易毁掉孩子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不再焦虑的深层教养:让自己慢下来
陶母教子故事中的教养启发
孩子总是予取予求? 临床心理师谈五个教养策略
孩子被“过于溺爱”的5个迹象及如何改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