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斯比大教堂:瑞典哥特兰岛的商人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波罗的海前方可见美丽的维斯比大教堂。大教堂以哥特兰岛上的石灰石建造,由于受到德国教堂尤其是莱茵兰(Rhineland)地区的影响,室内采三廊道的罗马式风格设计。建筑包含方形圣坛(a square chancel)、西侧方塔楼、两个八角造型塔。三座塔楼的圆顶在18世纪遭焚毁后,以今日所见的木造塔顶取代。(RPBaiao/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历史悠久的中世纪小镇维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兰岛(Gotland)上。因为邻近波罗的海,曾是欧洲商人的战略要地。镇上优美的建筑比比皆是,维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维斯比大教堂供奉圣母玛利亚,最早建于12世纪。13世纪时,由德国商人公会汉萨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赞助翻修。当时,教堂主导北欧的商业活动,许多德国人居住在哥特兰岛上。

维斯比大教堂不仅是奉献礼拜之处,也充当商人存放货物的仓库。教堂特别之处在于经历1525年一场战争袭击而能幸存下来,当时镇上的其它教堂都惨遭焚毁。

161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维斯比大教堂东侧部分区域。1761年,东侧教堂塔楼屋顶改以巴洛克风格的木造尖顶取代。

1761年,维斯比大教堂东侧塔楼屋顶以巴洛克风格的木造尖顶取代。(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维斯比大教堂不但在考古上具重要意义,更是建筑瑰宝。今日所见三条廊道罗马式教堂设计多年来历经几次翻修,最近一次是在1985年。室内包含两侧廊道(aisles)以及中央的中殿(nave),室内室外同样美不胜收。墙壁和拱顶以黄色灰泥覆盖,其余则以白色石灰石为主。教堂1230至1250年间增加了两座塔楼和诗班席。1572年,教堂成为主教座堂(Cathedral),俗称大教堂。

教堂中央的中殿(nave)。墙壁和拱顶以黄色灰泥覆盖,其余则以白色石灰石为主。室内几经几个世纪的翻修,显得不太一致。(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教堂内的照明可见木制布道讲坛和中央枝形烛台。(Scandphoto/Shutterstock)

维斯比大教堂的南立面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罗马式风格典范。左边是大礼拜堂(the great chapel),右边是所谓的婚礼入口(bridal portal)。华丽的婚礼入口大门可追溯至13世纪,大门上的花卉点缀来自西伐利亚(Westphalia)的影响,因为早期居住在哥特兰岛的德国人都来自西伐利亚。

左边是大礼拜堂(the great chapel),右边是俗称的婚礼入口(bridal portal)。(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维斯比大教堂的南方入口是巴洛克风格,有一个大门装饰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的花押字(译注1),以及哥特兰岛前总督延斯‧霍格(Jens Hög)的纹章(译注2)。

维斯比大教堂的南方入口是巴洛克风格,大门上装饰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花押字,以及哥特兰岛前总督延斯‧霍格的纹章。(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就建筑风格而言,维斯比大教堂类似中世纪德国和法国的歌特式建筑模样,如拱形天花板(vaulted ceilings)、尖拱(pointed arches)和彩色玻璃花窗(stained glass windows)。其它特色包括:管风琴(the organs)、宗教艺术作品、滴水嘴兽(译注3)(gargoyles)、枝形烛台、现代风彩色玻璃花窗等。

肋形拱顶(The ribbed vaults)是哥特式建筑特色。彩色玻璃花窗位在13世纪制作的木雕基督后方,将自然光线引入教堂。(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中世纪的彩色玻璃花窗已不复存在。照片看到的是现代彩色玻璃花窗,以尖拱造型的外框和木制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支撑。哥特式窗户的右边是教堂里六座管风琴中的一座。(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维斯比大教堂南面,大礼拜堂的立面跟其余的建筑有很不一样的地方,在其干净的墙面上延伸了一些装饰,例如经典的扶壁(buttresses)、尖塔和滴水嘴兽(属瑞典中世纪教堂罕见)等构成了优美的哥特式立面。立面上半部还有一些装饰元素来自1903年建筑师阿克塞尔‧黑格(Axel Haig)的翻新工程,包括大型基督雕塑和“哥特复兴式”造型边框设计。

大礼拜堂立面的上半部,来自1903年建筑师阿克塞尔‧黑格(Axel Haig)的翻新工程,包括大型基督雕塑和哥特复兴式造型边框设计。(Nadezhda Kharitonova/Shutterstock)

光线明亮、空间宽敞通风的维斯比大教堂是哥特兰岛上最重要的教堂,也是瑞典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纪教堂。

译注:
1:花押字(monogram)是一种装饰图案,重叠或结合两个以上的字而形成的符号。常以个人或机构的首字母拼成代号或标识。
2:纹章(the coat of arms),俗称盾徽,通常出现在盾牌、外衣或战袍上。中世纪骑士用它来辨认身份。
3:滴水嘴兽(gargoyles)是欧洲哥特式建筑中装置在水管口的雨漏雕塑,一般会雕刻成动物或鬼怪模样,有着辟邪和排水的双重功能。

原文:Visby Cathedral: Gotland Island’s Merchant Church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国际自由记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 大理石屋(Marble House)静谧地坐落在纳拉甘西特湾(Narraganset Bay)沿岸,它是美国罗德岛纽波特(Newport)第一座大理石豪宅,将原本幽静的木屋改建成富裕的堡垒。取名“小屋”(cottage)是为了对早期木瓦风格(shingle style)避暑别馆的尊重。但事实上,这是一栋“适合王后”居住的顶级豪宅。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