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门町路上 出现一亩田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3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郑学庸╱台北报导〕十三年前农家子弟林铨居告别家乡农地出国学习艺术,心所惦记的依然是家乡那片干旱水田;昨天这亩水田重新出现在车水马龙的台北市中华路上。

林铨居参与台北艺术节活动,以装置艺术在昔日宝城门(西门 )所在的宝庆路、中华路口建凿了一座水田,追想台北城从西向东、由农向商的发展轨迹,同时垂询自己身为农村子弟,与家园千顷良田的历史血缘。

家族世世代代都在万里乡种稻的林铨居,二十八岁时毅然决定赴北京攻读美术史,加上稻谷收成早已不敷成本,八十几岁的老父只能任凭水田干荒,从此改种地瓜叶菜,林诠居回国后一直不曾放弃,让心底、脑海里那块荒芜的田园,重新润青。

老家隔壁村请来的老农夫,娴熟地沿着田埂向水中撒种。撒得太密,秧苗会给挤死;撒得过松,简直无法插秧,即使林铨居曾种过廿八年的稻作,父亲也从不曾把播种大任交给他。

“除了播种,泡种、催芽也是困难的工作,通常若不是技术熟练的老师傅,谁也不敢动手催芽。”林铨居说,稻谷浸过温水后,要以稻草包覆保温才能催出新芽,也才能够播种,但稻谷保温过程中一定要时常翻搅,否则一旦稻芽因过热而焦黑,来年的收成也全毁了。

父亲不能亲自到场为儿子播种,林铨居脸上难掩遗憾,只淡淡地说:“爸爸个性很强,不太能理解我为何选择以‘艺术’种稻,毕竟他的稻和我的稻不同…。”他还是相信会有水到渠成的那天,父亲可以和他一起为他的艺术成果收成,而10月31日上午十一点,他将再度来到现场剔秧,分送给有需要爱苗的民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