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韦应物《滁州西涧》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3540
【字号】    
   标签: tags: , , ,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公元737─约792),人称韦江州或韦苏州,唐代大历时期大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而著名,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有《韦苏州集》。

【字句浅释】

题解:这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情写景、借景述怀,让满怀的忧伤从恬淡的胸襟中自然流露出来。
滁州:即今安徽滁县,其西涧在滁州城西郊。
涧:山之间的溪流。
怜:爱(惜)。
幽草:幽静无人处的青草。
黄鹂:又名黄莺,一种善于鸣叫的小鸟。
春潮:春天雨水或雪水使溪流水位突然增长,俗称春潮。
野渡:不固定的、多为临时性的渡口。
横:这里以朝着对岸的方向为“顺”,水流方向为“横”。

【全诗串讲】

我特别喜爱那,幽静无人的山涧边生长的青草,
深深的树林里,从头顶上传来黄鹂婉转的鸣叫。
有了春雨相伴,晚间的潮水也就更加猛涨急流,
野渡无人问津,没有主人的船儿被水冲来横着。

【言外之意】

这首山水诗于写景中有无寄托,历来争论不已。若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来讲,则当然是有的,因为任何人在写景时都会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笔下的景色抹上自己当时内心情绪的色彩。再参照韦应物其它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此诗无疑是有所寄托的。诗中所用“独怜”“深树”“春潮……急”“舟自横”等醒目的词语,也有其强调和暗示的作用。

单单喜欢幽静处自甘寂寞的涧边青草,而对那藏在深林高处大显婉转歌喉的黄莺儿却并不钟情,表明作者希望像幽草那样甘居僻静的幽境或隐居以洁身自好,而不愿像黄鹂那样炫耀已长、居高媚世、深入高层仕宦之争中。晚间潮水又带春雨,水涨流急而野渡无人,连船夫也走了。在水急舟横这表面的闲散中,渡人之舟没了主人、不得其用。作者曾说过“扁舟不系与心同”的话,此诗末两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这种身无所主、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若非涧边野渡,而是大河要津,则傍晚急潮,正是渡船大显其用之时,决不会漠然空泊。这也表现了作者有其才而无其位、无法施展自己能耐的惋惜和哀怨。

作者最终还是在休官后隐入了深山,实现了他作涧边幽草的愿望。而他一生中体恤百姓、关心人民的好官形象,使千年后的名儒们还对他赞不绝口。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定要不辞艰苦辛劳,登上最高的绝顶,让众山尽收于一览,全显出自己的低小!这是何等的气魄啊!作者最终是做到了。经过几十年的磨励,作者在诗歌技法方面确实到了无人能过其右的最高水平,并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震撼了中国诗坛。
  • 情,只要是真的,就能穿透层层伪装,叩开人的心扉;也只有真情,才能叩开人的心扉。文学理论可以流派迭起,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和所用手法可以花样翻新,但情要真才能动人,这一条规则却是永恒的。因为真,反映了人的一种先天的、本性的追求。
  • 写美好的山水,是为了抒发仰慕义公之情。进而言之,又是为了寄托自己的隐逸情怀,希望自己能象义公那样,居于离尘脱俗的幽境中,修出青莲(佛眼)般的眼界,修成一尘不染的清洁心来。
  • 最带普遍性的送别,而又有深挚的惜别之情,因此成为响彻千古的骊歌。此诗的巨大成功再一次说明了:一片真情远比万千艳词丽句更能耐受时间和人心的考验。
  • 初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她在文化、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面,都远远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时代。而唐诗的繁荣,散文的复兴以及传奇的成熟,把人类文学史推上了辉煌灿烂的顶峰。
  • 小一新生刚开学,许多小朋友还在适应中,南投县康寿国小就请来多才多艺的家长们当晨光义工,其中知名陶艺家林永胜拿出玩陶绝活,陪小朋友在晨光时间一起乐“陶陶”。南投市康寿国小是新学校,校舍美轮美奂,学校更重视小朋友的生活教育,每个星期一与星期四的晨光时间,都请家长们担任各班义务导护老师,有人教画画,有人陪小朋友读经、背唐诗,小朋友的晨光时间暨丰富又快乐。
  • 李白从青年时代就已经热衷于访道求仙,对于修炼人的生活充满
    想往和崇敬,就连修炼人居住的环境也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优美,并且带着一种超
    凡脱俗的仙境气氛。访道求仙、甚至亲自炼丹修行的实践在李白一生中从未间断过。
    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他最终的归宿,但他辞世的特殊方式始终是一些人猜测的
    不解之迷。
  • 纵使大唐国势日益衰竭,但唐诗在历史上已取得了无可替代的位置,至今千古传诵!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