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丽莎:大唐神韵自天来

2004年02月19日 | 06:55 AM

【大纪元2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郭晓志、李容报导/凡是观看过新唐人首届全球华新年晚会的人,想必都很难忘记这场晚会开场的和压轴的两个大型舞蹈《大唐神韵》和《万古天门开》。这两个舞蹈用的是同一首乐曲,气势辉煌庞大,首尾遥相呼应,很多观众称之为晚会的“点睛之笔”。这两个大型舞蹈还会在2月26日美国华府甘迺迪音乐厅向公众推出。

很多观众也不由得好奇,究竟是什么人做的乐曲能被这样大型的晚会选中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拨通了远在英国的作曲家丽莎女士的电话。丽莎一开始还不太习惯接受采访,她说搞音乐的人很多都和她一样不善言辞,因为想说的话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了,但还是很高兴的接受了记者的提问。

*古代歌曲很多有很深内涵

当记者问到《大唐神韵》的创作时,丽莎女士介绍说, 这首曲子源自于一首歌词,这首歌词是一个美国歌词界的朋友写的,本来叫《大唐古风》。因为觉得这个词写得很好,很喜欢这个歌词。这个歌词写得是歌颂大唐,歌颂大唐盛世,大唐古风的。丽莎觉得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盛世,是中国文化一个顶峰的象征,是正的文化的代表。

她本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或者是具有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的音乐很感兴趣,又是非常愿意去推广这种正的文化,也很想在这方面写点东西,丽莎就把它给谱出来了,谱成了一首合唱。并和词作者一起商量改名为<<大唐神韵>>,意在推出唐乐新声,赞古唐丰彩,展望大唐新纪元。这首歌在伦敦一个大型剧场由中乐团和一些专业人士演出过,当时演出效果很好。

很多人对这个曲子很感兴趣,丽莎又把它改编成中乐合奏,录了音,在真声乐器基础上,加入电声音源模拟编钟等古乐器并通过电脑合成制做出CD。也就是说这首曲子一开始其实是个乐曲,后来几个编舞者对这个曲子也感兴趣,要用来编舞蹈,在舞者们的建议下把乐曲剪短并改成渐强结尾,这也就是《大唐神韵》的来历。

当记者问到《大唐神韵》想表达的内涵时,丽莎说她觉得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一种半神文化,有神韵在里面。古代很多歌曲不是唱唱就算了,很多都是有很深的内涵。

这种内涵就是颂神,歌颂神的文化,反应天人合一这种思想。中国古代,人们都是敬神知命。中国古人在创作和演奏音乐的时候也要讲究要沐浴更衣,焚香,以表示对天,神的敬畏。古人的思想比较单纯,能静得下来。人在特别静得下来的时候,就会有特别奇妙的感受,甚至能够听到内在的,极微观处的声音。音乐. 越微观处声音越纯净。这其实才是老子说的“大音稀声” 的真正含意。很多学者也把它解释为大自然的声音。

当然这种“天籁” 的璄界是长期忙忙碌碌的人们所感受不到的。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外而不在内。

《大唐神韵》试图表达天人合一的纯净璄界。

谈到古代文化,丽莎说她本人是在英国。在英国,唐乐很兴盛,有一些唐乐专家,特别是由剑桥大学老学者,Laurence Picken 等发表过的 <<来自唐朝的音乐>>, 很有影响。丽莎本人会弹琵琶,对敦煌音乐很感兴趣。大唐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顶峰,而大唐音乐又和远古的音乐有所不同。到了唐代,音阶很复杂了,史书记载从5声,6声,7声,甚至到9声都有。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

<<大唐神韵>> 就是采用了敦煌音乐风格,用更专业的词说,是用“雅乐’’ 7声音阶称为基础, #4和7 并用,是带有这样一种色彩的,和普通的音阶不太一样。中国古代用音阶调式是很有特色的,有很多不同的音阶形式. 并有独特的转换调式调性的手法,都在古代音乐中和流传下来的民间乐曲中体现出来。

*荡荡天门万古开 新天新地新人间

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万古天门开》, 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丽莎说因为《大唐神韵》这个名字虽然体现了大唐盛世的这种半神文化,但她更觉得这种神韵是自天而来,因此更想表达一种赞颂和描述神的因素,想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带给更多的人。

从音乐的表达手法上,这首曲子是用渐进递增的手法开始,想表达出天门次地开, 一层又一层的打开,而众神也一步又一步的从苍穹下到人间。天门开,众神来,伴随着声声洪钟层层下走到人间,想把落入凡尘千万载的众生接回到美妙的家园中去这种意境。

正如北宋邵雍写的《梅花诗》中的第一句:“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由琵琶领奏的一段描述神女。天女下凡,拨弦弄乐传洪音,把慈悲祥和洒向人间。由笙笛领奏的一段描述天神护法下凡,庄严、 雄壮、威震十方…舞蹈的版本最后表示迎接盛世天堂,新天新地新人间的到来。丽莎说:“由于时间的关系,来不及做服装道具,很多地方还未能在舞台上表达出众神下凡的意思,我希望大家合作把它改得更好。我已经又为此写了一段轻快活泼的婴孩舞音乐旋律,很快就配器合成,希望加上去更增色彩及变化…。”

*作曲是心灵境界的体验

谈到这里,记者问到因何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如此不一般的了解,丽莎说这也许和她的教育背景,兴趣广泛,涉猎甚多有关。她从小学弹琴,筝和琵琶, 后来干过专业琵琶演奏、作曲、音乐理论研究,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酷爱,从哲学、宗教、到琴棋书画,无所不好。她甚至背诵过八卦卦谱,中医的脉诀,学过拳,练过剑… 她出国在牛津大学拿到奖学金,学习音乐人类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又读博士,同时还在其他大学学习了电脑作曲,现在仍在学习录音混音合成,音乐技师的专业。

而古典音乐作曲配器的学习和工作则是从未间断过,她的音乐曾被英国的电影电视及唱片公司采用。她还同时在其他大学中教中国音乐并经常参加伦敦中乐团的演出及与西方乐团合作的演出。

她说自己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辈子都在上学学东西,并同时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总是换不同的职业或同时干不同的工作。以前在中国时就是如此,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的几年里同时学了作曲,音乐文学和民族音乐理论三个专业的课程。也许是这个原因使得她的创作源泉丰富及广泛。

但她自已说自己是 “博而不精”, 从现在开始她会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放在电脑作曲,合成上, 用现代的音响技能展示内在.微观音乐的辉煌。

记者听说丽莎曾参与过获了5项奥斯卡金奖,其中包括音乐奖的《末代皇帝》的录音配乐工作,问起详情时,丽莎回答说,她本人不是这个乐曲的作曲家,以前的报导有误,她正想说明,这个乐曲的作曲家有三个,一个是日本的Ryuichi Sakamoto,一个是美国的David Byrne,还有一个是中国的苏聪,她主要参加了苏聪写的那部分的配乐,在录音中加了一些轨,为音乐弹过琵琶,参加过录音。当时苏聪写的音乐主要部分叫《午餐》,是现代音乐风格的东西,录音是在伦敦,主要乐器是巴乌(由笛子演奏家郭跃吹奏)和琵琶,最后录音时,在苏聪的谱子的基础上,丽莎和郭跃都加了一些临时发挥的即兴演奏。

丽莎最后颇有感触地说,中国有句话是“文如其人”,音乐也是这样的。你写的任何文字,创作的任何乐曲,都是本人心灵境界的一种体验。在创作《万古天门开》的时候,她有这样的体验:音乐配录出来看上去很乱,有些录的质亮很差, 自己也觉得很烦躁,连听都不想听,后来慢慢的静下来,把音乐理出来,就像修行的人在生活中渐渐净化自己,把自己的不好的东西渐渐去掉,那是一个纯净自己的过程,创作也是这样一个过程。随着人磨练的越来越纯净,写出来的东西也就越来越纯。当人的心变得很纯洁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也会很干净。所以一个人呢,你要想写出高境界的东西,要先把自己的做人的境界提高了,当人的境界提高了的时候,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

(http://www.dajiyuan.com)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