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老店家无意重返 新旧圆环各争一片天

圆环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27日报导】期待建成圆环风姿再现|专题二(中央社记者郭美瑜台北二十七日电)熄灯一年半的建成圆环,今年五月将重新开张,离开圆环的老店家,面对新的经营样态却无意重返。大半辈子都在圆环渡过的老摊商刘天豹,离开圆环后还是选在邻近的重庆北路开店,对于圆环的起落,他倒是看得开,时代变迁、物换星移,重生的圆环就由新世代来掌舵。

圆环的日子,可说是刘天豹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回忆,保存的旧照片,诉说着圆环极盛时期的故事。

早期圆环是个公园,因淡水河商船与铁路运输过往,商人疲倦时在此处落脚休息,无意间将剩余东西卖完,引来摊贩聚集做生意,各式各样露天摊贩称为“露店”,一张长椅,顾客就坐着担子前用餐。

由于摊贩愈聚愈多,逐渐形成建筑型态,摊商以木材、木板拼凑成圆环的旧模样,位于南京西路、重庆北路、宁夏路及天水路等六条道路交岔路口的建成圆环,也成了台北城发展过程中最具历史记忆的地方。

六十一岁的刘天豹,1960年国小毕业后从老家云林斗六北上工作,跟着老板“木元师”学手艺,脚筋肉馅、五香鸡卷、鲁肉饭、鲁鸭蛋等,都有老师傅的好味道。

他回忆,民国五O年代小老百姓生活不好过,他抱着“被人养”的心情北上工作,吃住都跟着“木元师”,夜晚就将长椅并排当床铺,或躺在饭桌上倒头就睡,晚期还在圆环的天花板上筑个平板当床,算是很好的享受。

刘天豹说,民国六O年代是圆环全盛时期,圆环内上百家摊商,聚集鲁肉饭、肉羹、麻油鸡、蚵仔煎、热炒、海产店等,群聚的摊商索性以木片遮风避雨,客人从穿拖鞋的到士绅,从填饱肚子到宴客,没有士林夜市竞争、没有熙熙攘攘的车潮,圆环是台北最繁华的所在。客人中除了台湾各地的民众,还有闻名而来的国际观光客。

刘天豹说,当时的圆环,重庆北路以北是卖衣服的路边摊,重庆北路以南则是小吃店,邻近还有五、六家戏院。电影院午夜场散场,圆环就成了戏迷吃宵夜的好地方;逢年过节,大人带着小孩到重庆北路一带买衣服、逛街吃小吃,好不热闹,过年的营业额几乎是一整年的总和。

随着台北市行政区的兴起,西门町、东区开发,加上营业型态及消费习惯改变,圆环周边的戏院倒闭、百货公司抢走路边摊卖衣服的顾客,商圈移转,圆环客人逐渐流失;加上1999年的圆环大火,木造结构的建物几乎被烧得精光,圆环的命运,也出现转折。

摊商先是以铁皮屋重新搭建,台北市政府考量建筑倾倒颓圮影响公共安全,也有意整顿交通、进行社区改造,2001年改建,2003年十月重新开张。

不过,刘天豹的师傅陈金木、陈金龙不看好圆环改建,选择领取行政救济金并切结不再经营,在重庆北路觅得店面“龙缘号”重新开张;香菇脚筋肉馅、五香鸡卷、卤鸭蛋,这一味,让许多圆环老顾客,即使远渡重洋也朝思暮想,回台后拖着行李直奔重庆北路,还吃得到圆环的老味道。

令人感慨的是,由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打造的玻璃帷幕圆环,显然禁不起市场检验;摊位空间设计不佳、排水不良、日晒等缺失,圆环终在2006年七月走上熄灯命运。

刘天豹说,改建后的圆环,设计效法百货公司的美食街,少了与顾客面对面聊天的亲切,加上座位不足,他们不看好,因此提早在圆环外找店经营,也稳住了圆环的老顾客。

面对熄灯后的圆环又将有新团队进驻,刘天豹没有进驻的意愿。他说,年纪大了,出来就不想再回去了,加上龙缘号的顾客已经稳定,新行业就由年轻人经营,由大家各自耕耘自己的一片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