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穷节乃见 为张睢阳齿——张巡

作者:幸紫
font print 人气: 30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安史之乱中,张巡挺身而出,率领仅有的数千名将士抵抗十三万叛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血战。最后虽然由于众寡悬殊,粮尽援绝而失败,但却有力地遏止了叛军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唐朝大诗人韩愈,在评价这场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时,就说“无睢阳即无江淮,无睢阳即无大唐”,可见其重要性;而这悲壮的一幕,更使文天祥“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沁园春》)的诗句流传千古。

张巡(公元709年—757年),唐代邓州南阳县人,是“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张巡从小就聪敏好学,博览群书,通晓作战阵法。他气志高迈,重视小节,所倾心结交的必是君子或长者,从不与庸俗之辈合群,当时人颇难知其抱负。长成后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毫无吝容。

张巡于开元末年中进士,初仕为太子通事舍人,天宝年间,调授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政绩考核为最高等,任期满后回京。当时,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执掌朝政,权势显赫,留京待迁的官员纷纷走杨国忠的门路。这时有人劝张巡去拜见杨国忠,但被他拒绝了。因不愿阿附权贵,尽管他政绩突出也未能迁升高官。不久,他调授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赴任后为政简约,人民安居乐业。

被围雍丘 智斗令狐潮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次年正月,太守杨万石慑于叛军威势欲举郡迎降,逼迫张巡迎接叛军。张巡却誓师讨伐逆贼。当时,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贾贲也起兵拒叛,进兵至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张巡会合,共有兵二千人。贾贲、张巡据城而自守。不久,叛贼雍丘县令令狐潮引叛军攻雍丘,贾贲战死。此后,张巡领导军民继续英勇杀敌,从而赢得了军民的信任。

令狐潮以贼众四万进攻孤城,城内人人大为惊恐。张巡晓谕诸将曰:“叛贼知道我城中虚实,颇有轻视我等战斗力之心。何不趁此机会出其不意出击,可以惊扰他们而击溃之,乘此良机,敌势必被我等摧折。”诸将齐道:“善。”于是张巡分兵千人趁机出城,列数队而出,他本人亲身前导,长驱直入,直逼令狐潮军阵,敌军胆战心惊向后退却。

隔天叛贼集中军力紧密出击,架设数百云梯猛攻,张巡在城垛上,指挥部卒以稻草束,浇灌膏脂,放火焚烧以御敌,贼兵不敢再向上攀登,张巡伺机追击之。这样过了六个月,历经大小数百战,兵将士卒穿盔戴甲进食,受伤者裹好旧伤再奋战,令狐潮军遂败走,张巡又追击,几乎捕获叛贼令狐潮。令狐潮大怒,又率众来犯。

令狐潮这回领兵至城下,想劝诱张巡投降,用温情语调告诉张巡曰:“本朝国力危殆,兵将不能出关为您解厄,天下大势已去。足下以羸弱兵卒固守危城,想尽忠报国也无指望,为啥不与我相随而得享荣华富贵呢?”张巡曰:“古来父死于君,义不报。你这叛贼乃是因妻孥被杀衔怨在心,想借力于贼人以图报复,我看你的头颅马上就要挂在通衢大道上示众,为后人百世取笑,咋办?”令狐潮听后赧然离去。

正当此时,城中粮食匮乏,而令狐潮却得到贼人济助的粮饷盐米,用数百艘船运至,张巡采取声东击西之计,利用夜间在城南突袭,令狐潮发动全军抗拒,张巡另外派遣精锐勇士衔枚(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沿着河岸疾走,顺利取得盐米千斛,并焚烧其余剩粮而还。而当城中弓矢用尽时,张巡让人捆绑蒿草人形千余个,披上黑衣,利用黑夜缒放城下,令狐潮军队一时不及详察,争相放箭射去,久而不见动静,才恍然大悟,射的乃是蒿人。城中守军因此得箭数十万支!

血战宁陵

张巡率众坚守孤城四月,每战皆捷。叛将杨朝宗率兵意图攻取宁陵,迫于形势恶化,张巡率众东守宁陵。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阎合兵,遣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战宁陵北,斩贼将二十,杀万余人,杨朝宗连夜逃走。

张巡嚼齿 死守睢阳

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大批精锐兵力进攻睢阳。面对强敌,张巡、许远激励将士固守,虽然守城的将士只有几千人,但大家上下一心,苦苦坚守了十个月,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四百余战,总共杀死敌将三百人,士兵十余万人。

张巡坚守睢阳,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总要慷慨激昂地大声疾呼以鼓舞士气,竟使眼角崩裂,牙齿都被嚼碎。最后,城内弹尽粮绝,援军迟迟不来,睢阳眼看就要陷落,张巡向西面朝廷的方向叩拜,表示以死殉国的决心。他说:“我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未能阻挡叛军,不能保住睢阳。我死后也要抗击敌军,报答朝廷。”

不久,睢阳陷落,张巡被俘,叛将尹子琦很得意地问张巡:“听说你每次作战,总是激动得眼角瞪裂,牙齿咬碎,怎么会这么激动呢?”面对反贼,张巡怒火万丈,他愤怒地说:“我决心吞掉你们这群反贼,只可惜力不从心。”尹子琦恼羞成怒,说:“我倒要看看你还剩几颗牙”,接着用大刀硬撬开了张巡的嘴,只见他嘴里真的只剩三四颗牙了。尹子琦惊讶之余,感到张巡果真十分英勇,就劝他投降。张巡对着他痛骂道:“我将为国而死,你依附叛逆,也休想活得长。”于是,张巡这位忠贞英勇的将领,在被俘之日慷慨就义。

张巡有姊嫁陆氏,当河南节度使王巨,领兵离开睢阳东走临淮时,她曾遮道阻挡王巨,劝他勿行,可却不被接纳,王巨赐给她百匹缣丝,她也不接受。她在睢阳城里不辞辛劳地为张巡及将士们补缝纳鞋于行伍之间,军中号称“陆家姑”。城破,她比张巡先遇害。

张巡身长七尺,须髯每每在发怒间尽皆贲张。读书反复次数从不过三,终身不忘。为文章不必打草稿。守睢阳时,只要是士卒或居民,一见面问及姓名,其后再见没有不认识的。其指挥用兵及运用战术未尝依照古法,面对大将教战,他也是指导他们各依其意。有人问他原因何在,答曰:“古时人情淳朴,故行军布阵有左右前后,大将居中,三军望之可以一齐进退。而今胡人擅长骑射驰骋冲突,一下聚拢云合,一下四处鸟散,变态百出,无一规律。所以我让士兵们能识别主将之意,将官们能体认属下部卒的士气,上下相知相熟,人人自能奋勇为战尔。”

其打仗用的兵械铠甲皆取之于敌方,从未曾自我花费。每回作战,他并不亲临行阵,而是看到因伤或因故退却者,张巡立刻补位,告诉他:“我不离开此岗位,请为我决战。”士卒们感其诚意,都是以一当百。他宽厚待人,诚信不疑,赏罚分明,言而有信,与众士卒共甘苦历寒暑,虽是小厮、仆养求见,必定整衣方见之,因此属下心齐,争先效死,所以能以少击众,从未尝过败绩。城中人人都知孤城无援,最终将死,可却没有叛城出降者。城破,遗下未死之民只四百而已。

唐大中时,画上张巡、许远以及麾下大将南霁云的肖像于朝中凌烟阁,追封功绩、谥号。睢阳城至今仍建有这三位忠贞烈士的祠庙祭享,香火不绝,号“双庙”。后来“张巡嚼齿”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将士奋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壮举。

注:“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出自宋文天祥《正气歌》。

(节录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摘编自正见网

(点阅经典历史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一天半夜时分,蒋玄晖与朱友恭、氏叔琮等人暗中带领“勇士百人叩行在,言有急奏,请见帝”。当宫门打开时...
  • 清代才子纪晓岚,他文情华瞻,所出妙联绝对,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浑若天成,堪称对句奇才。他处事圆达,既能体察圣心,又能智斗奸臣。虽经宦海沉浮,却能保命全身,实为隐之大者。他学究天人,前有《四库全书》之鸿篇巨制,后有《阅微草堂笔记》之醒世佳作,实为一代文豪。观其一生,文绩卓著,才名远扬,为后人所传颂。
  • 明太祖朱元璋到太学视察,厨师进茶,很称他的心。朱元璋高兴地赐给他冠和带,任 命他为官员。 当时,在旁边的一个老太学生,亲眼看到、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慨。
  • 明代永乐十九年,朝廷将要举行会试。有个名叫曾鹤龄的书生,和几位元浙江地区的举 人,一起坐船去赶考。这些年轻的举人,多半自以为年轻有才,前途无量,表现出目 空一切的样子,人们暗地里称之谓狂生。他们在船上,谈天说地,指东道西,议论纷 纷。
  • 明代,江苏吴中地方,有个教书的老先生,名叫沈文卿,家里非常穷,只靠教几个学 生勉强维持生活。
  • 梁代陶弘景,隐居在华阳(此处指安徽宣城峻岭中),他博学多识,众所称颂。常有人远道而来,造访求教。他下决心一生不做官,人称山中宰相。
  • 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了。有一年,官府又要为她请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代,山东福山县人安某,善行走,日行可达五百余里,人们称他为“飞星”。他从来未曾买过鞋,某日外出,碰见一位农夫在耕地,鞋子放在地头上,即取而穿之。农夫追得气喘汗流,也没追上。
  • 清朝雍正年间,河北清苑县,有位知事(官职名)姓邵,他为人廉俭正直,家里穷得叮当
    响。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们讲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办案上了。”当地人都
    称他是“邵青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