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纽约艺术团完成欧洲11个国家,15个城市共42场演出,震惊欧洲艺术界。(大纪元)

神韵欧洲巡演荷兰落幕 再创奇迹

2009年04月20日 | 08:19 AM

【大纪元4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田宇荷兰阿姆斯特丹报导)从寒风凛冽的二月直到春暖花开的四月下旬,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短短的60天内走遍欧洲11个国家,在15个城市举办了42场演出,得到欧洲艺术文化界、金融界以及当地华人等社会名流的盛赞,好评如潮,也创下了让国际艺术界惊叹的成绩。

神韵纽约艺术团是总部设于美国的神韵艺术团属下三个同等规模的艺术团之一,主要由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组成。在其他两个姐妹团在美洲和亚太地区巡回演出的同时,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洪鸣、女高音歌唱家黄碧如以及“全世界中国古典舞大赛”的金奖得主任凤舞和陈永佳领衔主演的神韵纽约艺术团于两个月前的2月21日踏上了欧洲巡演之旅。

近百人的艺术团带着自己的乐队、几吨重的道具、乐器、近500套次次需要熨烫的演出服装、复杂的行程……“先不说票房,单单是操作这么大规模的一个艺术团体在十几个国家的巡回演出就的确是一项复杂之极的工作。”一位负责接待神韵艺术团在欧洲巡演的工作人员说。

神韵突破五个之最

神韵纽约艺术团在欧洲的巡回演出突破了华人艺术团在欧洲的五个之最:规模最大、访问国家和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之最。与此同时,神韵纽约艺术团也是在欧洲最受礼遇的华人艺术团体。欧洲议会主席波特林、副主席麦克米兰‧斯考特以及神韵艺术团所到各国的诸多议员和艺术名流纷纷向这个致力于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的团体致贺。

德国艺术学院副院长内勒‧海尔特林女士(Nele Hertling)在神韵艺术团访问欧洲之际称赞道:“神韵艺术团正是以舞蹈这种无声的语言,找回了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几乎已失落的珍宝,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复苏并再现。”

一代勇敢的垦荒者

欧洲是一块文化传统深厚的土地,欧洲观众在芭蕾舞和古典音乐方面具有极高的鉴赏力。但对于传统的中国古典舞来说,这里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行内人都知道在没有成熟观众群的地区创名牌需要多少勇气和胆量。以表演中国古典舞为主的神韵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可以说是第一代勇敢的垦荒者。今年为期两个月的欧洲巡演为神韵艺术团再次赢得了一批新的中国舞爱好者。

让娜‧布拉班特(Jeanne Brabants)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芭蕾舞编舞大师,世界各国的芭蕾舞演员都以能在她创立的“皇家弗拉芒学院”学习深造而倍感荣耀。由于其杰出贡献,比利时王室于2000年特别授予她“女性男爵”的封号。布拉班特女士在谈到观看神韵演出的感受时说:“我感到我词汇的有限,用我仅知的词语如‘美丽’,‘绝美’这些词汇都无法尽意地描绘神韵的美。神韵表演达到完美的境地,令我大开眼界。我从前还不知道中国古典舞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舞蹈体系,而且还具有这样丰富的表现力。尤为特别的是,神韵的表演中有很多男子舞蹈,非同凡响。”

奥地利画家Manfred Makra在维也纳看完神韵演出后对记者说:“这场晚会简直就像是一首献给美的赞美诗。我感觉好像是看到天门开了一样!”

拥有自己乐团及音乐制作公司并在荷兰音乐界颇有名望的著名音乐家Stanley van Wel在观看演出后,发出由衷的感叹。“非常出色,真是超乎想像的完美和谐调。音乐也是强有力的表达出了节目的内涵。看完整个演出,我觉得心里充满了祥和,一种通过艺术方式而达到的内在祥和。也许因为我是个音乐人,我对这点非常敏感,我感受非常强烈,一直有非常平和、和谐、和祥、安宁的感受,非常美妙。”

不受金融危机影响 神韵创奇迹

神韵艺术团在欧洲巡回演出之际,正处于世界各国忙于拯救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果而忙碌的阶段,而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人们发现神韵晚会,不受危机、不受气候、不受假日的影响,处处演,处处红。

神韵艺术团在法兰克福首演时正巧赶上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票房不仅不受影响,演出开演前剧院的售票处前还排起了长队;4月11日和12日在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演出时又恰好遇到传统的复活节。根据当地的习俗,这正是人们携家出旅的时节,布尔诺城里的商店毫无例外地全部打烊,而布尔诺市中心上演神韵演出的雅纳切克剧场却出现了演出接连满场的现象。不仅如此,神韵晚会在当地的票价比在同一剧院上演的传统芭蕾舞剧高出了三倍。

神韵“贵”在精神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神韵艺术团这种奇特的“抗危机”能力和举世瞩目的“磁石现象”,欧洲的业内人士也说不清。

“我想是因为,她展现了一个我们国家的民众不太了解的文化。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文化”,捷克布尔诺市扬纳切克音乐表演艺术学院的财务主管多布沃瓦女士(Doubravova)分析道:“不过更重要的恐怕是这场晚会展现了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尊严’的重要生活准则。”

法国前外交部长罗兰‧杜马先生(Roland Dumas)则认为:神韵的演出演绎了一部中国历史,他评价说:“这场演出从构思到演出都完美无缺。她呼唤人们对共有的情感、对深层的哲理、对历史的记忆及对现实的关注;演出展现了一部中国历史,内容非常丰富。”

在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大趋势下,细观文化界的讨论,文化是否还能“贵”在精神,似乎早已成为一个不可行的命题。

美国神韵艺术团在世界各地处处走红的成就却证明了,文化并不是不可以“贵”在精神。
(http://www.dajiyuan.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