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物
防止家犬咬人的狗嘴笼,极为罕见……
日治时代的清酒瓶
当年,能拥有此清酒瓶,也算是一件“家当”了...
蔺草编的茭荐
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嫁乞食背茭荐斗。……
年画是中国独有、过年期间张贴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风俗和信仰,因时节而名年画。
19世纪的银戒
本件上雕鱼纹,盖取“年年有余”之意。
台湾早期的衣帽架
台湾早期的衣帽架,俗称“椸枷”……
复制图案用的“凤凰陶模”
昔日,大户人家或庙宇的建物上,会嵌有手工雕刻的红陶板,作为装饰...
迎春剪纸
过去的女性因为生活封闭,选择手艺作为抒发内心的语言。一张纸建构了细腻的思惟,剪出内在的形状,小小的四方空间,蕴含着内在的生命原野,透过这些手艺,无论富贵之家或是穷乡僻壤的环境,像是与自己相遇。我猜测,这应该是剪纸有着“母亲的艺术”之称的由来。
出自老匠师之手的“保安尊王”
相传保安尊王本名郭洪福,一说郭干,泉州人氏。自幼失怙失恃,受雇于地方富豪陈家当牧童。陈员外为人吝啬,待人刻薄。为迁葬祖先坟墓,曾聘地理师择地,却不以礼相待...
本件系利用剩余碎布缝制而成,一针一线皆是慈母心,与镶有宝石、坠有珍珠的王冠相较,更动人、更温暖人心。
木鱼之名称由来,盖取“鱼日夜不合目”,故刻木象鱼,击之,用以诫昼夜思道。于诵经礼忏时,与铜磬相互配合,用以结制经颂。
昔日,年长者都睡较高的枕头,以免熟睡后,会因软骨下垂堵住气管而窒息。所以,一般以木、竹或藤编做成枕头。
汉人妇女以丝线缠绕纸片成花之技艺流传已久,客家族群称此艺为“缠花”,闽南族群则呼做“春仔花”。由于地域差异与人文背景不同,闽南春仔花与客家缠花咸各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木匠刨锯木料前,须先丈量画线,方能有所依据,而墨斗即是木匠不可或缺的画线工具。
日治时期,因“断发”(不留辫子)、“解缠”(不裹小脚)后,带动新服饰、新鞋帽业兴起,而为了服务跖趾变形无法复原的裹脚者,鞋店亦提供订制三寸鞋服务。
日治前的社会,尚未发展出理发铺子,理发师(闽语称“剃头师”)都是肩挑营生器具,四处替人理发或到市集兜揽生意。
荐盒亦称敬盒、荐盒或奉案,系敬奉茶、酒及放置筊杯之台座,通常置于神案上香炉之前。多用于祠堂和家庭,寺庙较少用。
日治时期前后的大衣钮扣。
狩猎是原住民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本件系宰杀山猪用的大刀,握柄有浮雕图案。
鼓是乐器,亦是施行号令的工具。所以,古时士大夫、富贵人家宴饮时,鸣钟击鼓为乐;军队行伍施行号令,指挥作战时,亦是以击鼓作为前进的号令。
组图:手工偶遇上机关偶特展
暑假到了,带孩子去看场教育与科技兼具的展览,可以看到机器人被赋予新的个性,包括世界第一个手工偶头布袋戏机器人,以及配合电音“Sorry Sorry”摇摆起舞、全球最小,仅有9公分的互动式机器人、以及大小朋友都爱的钢弹摩托车,有趣兼具创意。
木雕是寺庙建筑精彩的部分,走进鹿港龙山寺,对于那精致繁复的木雕,看得眼花撩乱,令人赞叹不已。传统寺庙的屋架是由木构所组成,直立的木构称“柱”,横向的木构称“梁”,彼此交错,以抬梁或穿斗方式,抬起屋顶。匠师往往在木构上雕刻各种图案装饰,以呈现外观的美感。 由于木构有建筑结构的功能,所以匠师雕刻时,须精准掌握刀工,不能危及结构安全。重要构材的梁柱仅仅能浅雕,而辅助性的构材才可采深雕或透雕方式。寺庙常见的木雕有吊筒、竖材、托木、斗拱、门簪、狮座、瓜筒、 员光、藻井等,一一介绍如下:
寺庙的空间配置,是要让信众可以进行祭拜祈福的活动,同时也要营造出祭拜神明的宗教气氛。空间的配置或规模的大小,则视主祀神祇的神格等级而定,神格地位等级愈高,则可拥有较多的庙门及较宽敞挑高的空间。像层级较低的土地公,通常只是单殿式的庙宇,甚至庙宇狭窄简陋,只能安放一尊小神像而已。
今天的鹿港古迹之旅,印象最深刻的是国家一级古迹鹿港龙山寺,虽然曾在北台湾看过不少寺庙,但见到鹿港龙山寺,才有大开眼界的感觉。不禁赞叹:“不到鹿港龙山寺,不知台湾寺庙之美。”
上次带小东搭捷运出游,前往剑潭,参观附近的圆山水神社。路经圆山站时,望见车站附近“临济护国禅寺”的大殿已修复完毕。一时心动,想回程时顺道一游。不料回程时,小东却不肯下车,嚷着要直接回家,于是只好作罢。
黄历新年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漫谈过年:挂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早在尧舜时期,年画就已出现了。至今,中国城乡每到黄历新年还有张贴年画、除旧迎新的传统。
卖糖鸡的,是小孩最爱光顾的摊贩之一……
没有没听过“坏蛋蟛蜞的故事”?照片之后,有精彩的故事哦!
五十年代夜市买卖、夜间抓青蛙和清晨打竹笋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