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
【于少保萃忠传】第八回:从御驾议收汉庶 至单桥谏免赵王
朱高煦之乱(定难之变),为明朝宣德元年,永乐帝次子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明宣宗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
【于少保萃忠传】第七回:于侍御保友赴京 高征君辞爵归省
高得旸同众纂修国史完毕后,致仕归故乡。于谦于高君去后,因国事少暇,乃差人恭请父母并家眷人等到京,同享天禄。正是居家行孝敬,在国尽忠贞。
【于少保萃忠传】第六回:莅广东备陈傜疏 按江西鞠明奸恶
于谦巡察江西,平反冤案,人皆称仰,不敢为不义之事。
《龙文鞭影》一东(14):王戎简要 裴楷清通
王戎、裴楷同为聪明俊秀的人才,晋初吏部郎的人选,也是魏晋时期的清谈名士,崇尚老子,放达自然。裴楷始终贞洁正直,不巴结迎合权贵,因而保全了自己,也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才能。王戎虽清净豁达,但政局混乱中想法似乎变了质,增加了私心,占居高官却闲散出游,让一起共事的同事撑起大局,坐拥财富却不愿与人分享,确实不如裴楷的度量宽大、守正不阿。
【于少保萃忠传】第五回:于廷益大比登科 高盂升坚辞会试
于谦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观见烧灰,因有感于怀,遂吟诗一首,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为于谦的平生写照。
【于少保萃忠传】第四回:同仁里夫妻合巹 山东旅将相奇逢
许知县令萧韶与妹投入赛儿营中,行阳施阴夺之谋,用里应外合之策。许知县会合傅总兵之军,杀了赛儿,除此一方大害,实于谦指示之谋。
《龙文鞭影》一东(11)恂留河内 何守关中
东汉光武帝刘秀向北征伐时,命寇恂留守河内,稳定后方,使光武帝无后顾之忧。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相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为刘邦的大军提供源源不绝的粮饷。
《龙文鞭影》一东(10)王伦使卤 魏绛和戎
王伦与金和议,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奉诏出使,却被误会是出卖国家。岳飞死后三年,宋使王伦也被杀,南宋灭亡已是必然,而王伦的忠诚廉洁却让人敬佩,令天地与之同悲。
【于少保萃忠传】第三回:虎丘山良朋偶会 星宿阁妖魅惊逃
于公见内边走出二人,甚是儒雅,忙整衣冠相见。二人接进馆中,各施礼毕,三人分宾而坐。于公曰:“小弟因游虎丘,不意往贵馆经过,闻得书声清朗,必有良友读书,遂尔轻造。多罪!多罪!”二人答曰:“蒙兄远临垂顾,实乃三生有幸。”于公即问曰:“二兄尊姓大...
【于少保萃忠传】第二回:张代巡特提进泮 范方伯交馈资家
于谦小时被称为神童,15岁时考取了钱塘县儒学生员,于才学之外,于谦更注重的,是古人的行事大节。
买棺别妻 冒死进谏的海瑞
海瑞一生无私为民,清廉至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为民请命,冒死进谏。正是这种敢触龙颜谏君王的凛然正气,使他千古留芳,许多后世文艺作品都描写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于少保萃忠传】第一回:于少保龆年出类 兰古春风鉴超群
于谦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哭声特别响亮,到满月时,已是容貌秀伟。邻里一些老人见了后,忍不住赞叹:“这个孩子相貌如此出众,将来必成大器,可惜我们已年老力衰,不能看到他将来的显达了。”于谦七岁那年,有个和尚给他看相,惊诧道:“他日救时宰相也。”日后于谦临危受命,保卫北京,果应其言,“救时宰相”之名由此而来。
【历代名臣】抬棺进谏的乐运
“不成功,便成仁!”是一种壮烈的胸怀!勇敢的乐运毅然“抬棺进谏”,虽然差一点丧命,但终究把皇帝点醒了。
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的于谦
于谦自幼聪颖过人,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石灰吟》出自《于少保萃忠传》)。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于谦的这些半神的操守准则,对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韩信﹑岳飞﹑袁崇焕一样,其品德操守举世崇尚。
历史清官——东汉 范滂
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在这样的环境中,范滂却能出污泥而不染。
“一簏廉使”轩𫐐 清操闻天下
轩𫐐居官清正廉明,不治家业。在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他因升迁刑部尚书离开浙江时,所有行李只装满一竹筐(簏)。数月后,轩𫐐因病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明英宗朱祁镇召见他时问道:“浙江有个清廉的官使,任职期满离任时,行李仅一竹筐(簏),那个人就是你吧?”轩𫐐顿首称是。英宗遂赐与白银嘉奖,并准予所请。轩𫐐清操闻天下,他与耿九畴齐名,明史称“廉吏必曰轩耿”。
王羲之族人王僧虔自得于乱世 功劳同比三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朝走入历史,王家人是不是也随着走入历史呢?来看大书法家王羲之同族曾孙王僧虔的人生,他怎样在乱世中有为有守,功劳同比三公呢?
竹林“老大哥”:交友当得山巨源
知名的竹林七贤中有个人,他既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也不是言行最高调的,更不是声名最响亮的。但如果要找出一位最难得的好朋友,一定非他莫属。
名士阮籍的诗酒年华:身在官场、心向竹林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时节,朔风呼啸,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颜色。在这一年,竹林七贤的两位灵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继离世。动荡的魏晋时代,名士少有全者,史书形容“同日斩戮,名士减半”。更有后人说,嵇、阮之后,再无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的名士层出不穷,只是少了嵇、阮那样的人。
明星级名士李膺 士人拜其门下如登龙门
东汉如果有大明星,会是怎样的人?东汉人又是怎么追星的呢?东汉名士李膺,为人风度秀雅、品格端正,自我期许很高,以发扬儒家的名教、是非观念为己任。天下士人争相拜入他门下,成为一时之盛,被赞美为“登龙门”。
东汉名士之交:徐孺下陈蕃之榻
阔平的官道上,马蹄声、车轮声交织着,严整的官府车队风尘仆仆,自北方而来。这是东汉后期,一位豫章太守走马上任的车队,那辆最高大的双驾马车中,隐约可以见一个峨冠博带、正襟危坐的中年男子。从踏进豫章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一个平民百姓的住处,意欲亲自拜访。
奇才苏绰起草六条诏书 始创“朱出墨入”记账法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人。苏家是武功县的大族,他的祖辈几代人都做过郡守,其父亲苏协也担任过武功郡守。
王恕施仁政保全二百万人 享高寿 临终有瑞象
中国古代史籍中,包括官方修订的史书,如二十四史,都记载了不少古代帝王将相信奉佛道以及各种神异之事,比如《明史》和《庚巳编》就记述了“以清忠劲节,负天下重望,为近时名卿之冠”的名臣王恕临终时的瑞象。
陈孟玉行善得贵子 梓潼神转生为其光耀门楣
明朝英宗年间有一位很得民心也很有名气的大臣陈镒,他是江苏人,他的来历还真不简单。这得先从《庚巳编》记载的一则故事说起。
史瞎子揣骨听声预言准 汪由敦官至从一品
古代有一种算命方法是揣骨听声,而用这种方法给人算命的以盲人居多。如《北史》中记载东魏权臣高欢未发达时,曾遇到一位盲眼老妇人,她为在座之人摸骨后说,他们都将显贵,且都是因为高欢的缘故。后来果真如此。北齐文襄帝在位期间,有个盲人叫吴士双,擅长听声算命,文襄帝让其通过讲话声音测算臣子刘桃枝、赵道德等人的命运,吴士双都说对了。
曹操的心腹谋臣郭嘉 预测奇准 算无遗策
三国时期,曹操有一心腹谋臣郭嘉,此人不是预言家,但他对时局的预测往往精确无比。他算无遗策,为曹操剖析袁绍、孙策等人的性格,以及事件的发展,均有着独到的见识。曹操与郭嘉,前者慧眼识人,用人不疑;后者慧眼识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演绎了乱世的君臣之义。
以德教化百姓 清代廉吏陆陇其收特殊生日礼物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平湖出了一位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廉”的官员陆陇其。他清廉到什么程度?在做县令时,过生日连寿宴也无钱置办。一次生日那天,他的夫人调侃他,他却对夫人说:“你且出堂视之,较寿宴如何?”他的夫人到前堂一看,看到堂上堂下摆满了密密麻麻的香烛,都是当地百姓自发来摆的。无疑,他们对这位爱民如子的县老爷充满了敬意。
审案的大理寺卿生病 狱囚竟斋戒祈祷盼他康复
当关在监狱中的囚犯听说审判他们的官员生病,居然纷纷斋戒为其祈祷;当囚犯们听说这位官员将调任他职,居然都流泪哭泣。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闻者都相当震惊。这位让狱囚为之祷疾落泪的官员就是唐朝初年负责刑狱的大理寺卿张文瓘。唐朝大理寺卿是从三品,乃朝廷重臣。张文瓘缘何让狱囚如此感念?
王士嘉“操节比琼瑶” 孝感动天母亲死而复生
明朝英宗正统六年(1441)九月的一天,都城门外格外的热闹,几十名朝廷大臣正在为辞官返乡、已年逾七旬的礼部侍郎王士嘉践行,他们中有内阁首辅杨士奇、杨溥等。当时“送者车百辆,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依依惜别时,众人纷纷赋诗颂德相赠。
北魏高允辅佐四位皇帝 有阴德 享近百岁高寿
南北朝时北魏名臣高允,字伯恭,勃海郡(今河北)人,先后辅佐过四位皇帝。他的父亲高韬是北魏太祖时的丞相参军,但是在高允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高允自小就气度不凡,当时的朝廷大臣崔玄伯看见他后,深以为异,感叹道:“高允颖慧天然,蕴含于内,文采飞扬,彰显于外,他日必成大器,可惜我恐怕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