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
【风云人物】直言率真 为民喉舌的东坡
中国人都知道,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写文章行云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悯人的胸怀,他不畏强权,勇于为民喉舌。
【风云人物】“但使愿无违”的陶渊明
“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祖父外祖父虽是东晋的名士,但是到陶渊明时,家世已经衰落。然而自幼就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他一生虽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诗文的成就,却受后人崇仰传诵不已。
《兰亭集序》背后的故事
书法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和天上有对应的,能在人间流传也是神为了丰富人这一层的生活,同时给人返本归真的一种点化,所以必须把非常高水平的作品留在人间,王羲之就是这样一个被挑选的生命。当然不单是书法,其它很多的艺术形式也是如此。
邵雍闲逸高雅的情志
邵雍著有《梅花诗》预言后世近千年变迁,实为北宋之奇才。程颢曾经赞叹,“尧夫(邵雍字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然而邵雍平时为人处世谦和有礼,闲逸高雅,亦为人所称道。
建安七子之冠冕:登楼作赋的王粲
在汉魏之交的动荡年代,一个有才无貌的文艺青年,将如何开启他的人生传奇?彼时董卓乱京,挟持皇帝迁都长安,这个心怀大志的青年,也被迫远离旧日京华。在古城长安,青年首先拜访了地位显贵的文士蔡邕。蔡府车马填巷,宾客满座,主人蔡邕一听到有个叫王粲的年轻人登门,顾不得招待客人,来不及穿好鞋子,倒拖着鞋跑去迎接他。
翩翩仙才 三国贵公子曹植
那是建安末期的一个盛夏。以博学多艺闻名的邯郸淳,作为曹家三公子的座上宾,正在欣赏一场演出。台上的主角是一个盛装登场的胡人,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十八般技艺看得人眼花撩乱。胡人笑问:“邯郸先生觉得如何?”
将巨额遗产让与姑母 阮孝绪避世向道
南朝齐梁时有位很有名的高洁隐士,名叫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他的父亲阮彦之,在刘宋时任太尉从事中郎。阮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去世的堂伯父阮胤之一房作后嗣。阮胤之的母亲周氏十分富有,她去世后留下了百万家财。按理,这一大笔财产都应该由阮孝绪继承,但孝绪却一无所纳,将其都给了阮胤之早已出嫁的姐姐,即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这件事的人无不惊叹。
欧阳修一生奇遇多 常怀疑自己本是世外之人
欧阳修在世之时,遇到过一些神奇的事情:神祗出现在他同事的梦中,提示他万事皆有定数;患了足病,不用医药自己用口诀治好;赠予道士的衣服,穿了三十年仍无尘土气。因此他常常怀疑自己原本是世外之人。
早慧神童“初唐四杰”为何有才名寡爵禄?
唐代有识人能力的裴行俭看过诗坛初唐四杰,说士子要有大作为,必先有大器识然后才看他的才华,然后各指出他们人生最终的结局。后来四杰的人生终局是否应验了裴行俭的洞见呢?
协助撰写《资治通鉴》 范祖禹前世为东汉开国名将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于被视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的《资治通鉴》应该是不陌生的,它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范祖禹亦是这部史书的编撰者之一,负责唐史部分,并有着“唐鉴公”的美誉。
精通西学的严复相信冥冥中有鬼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后执掌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并因传播西学而闻名于世,又头顶着翻译家、思想家、教育家头衔的严复,在很多人眼中,俨然是一个“反对封建迷信”的形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元曲大家】江南才子徐再思 写尽相思意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元曲大家】张可久半生为吏 终成词林宗匠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大书画家董其昌资助穷算命先生
明末书画家董其昌的书画享有“宗师”、“明朝第一”等赞誉,民间争购。是什么机缘下他以书画资助一位算命先生?结果又如何呢?
【元曲大家】关汉卿的散曲本色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要想评选出个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选,在历史上就争议颇多。不过对于谁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无异议,此人正是誉满天下的关汉卿。
少年李白 心静飞鸟亲 道高猛虎伏
一千三百年前,有个在庭院玩耍的小男孩追着萤火虫朗声诵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后来这个男孩子成为光照千古的天皇巨星——万世流芳的伟大诗人。2015年“世界诗歌日”,他的《静夜思》呈现于联合国发行的邮票上。那言简意深的诗句,从幼童到老翁都能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羲之入木三分与范仲淹断齑划粥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大家,擅长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他博采众长,却又自成一家,刚柔并济,有着“书圣”的称谓,并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大家。南朝梁武帝萧衍赞叹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酷爱其书写的《兰亭集序》的唐太宗亦给了相当高的评价:“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不好名利 与道士许迈结世外之交
历朝历代备受推崇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303年—361年)的字飘逸而端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然有仙风道骨,因此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有“书圣”之称。梁武帝萧衍评价其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酷爱其书法的唐太宗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左思十年写就《三都赋》 一时洛阳纸贵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并未得到普遍应用,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而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籍是通过传抄的形式传播和保留的。
咏诗词了却官司的传奇女子
中国古代有许多才技超群的女子,她们 “把酒能赋太白篇”。以诗词自证清白,化解官司,她们的佳作令须眉叹息不止,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
【人间云游】诗仙李白一生立志返蓬莱
“谪仙”的冠号,把李白的前世、今生和此生修道返本归真的心路历程都涵盖进去了。在李白的许多诗歌中也一再显现他寻仙境、返本归真的生命追寻。李白一生经历哪些修炼的考验呢?
【人间云游】大诗人白居易  生生劫劫誓为佛弟子
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代存世诗歌最多的作家白居易为何生生劫劫誓为弥勒弟子?他歌颂竹之德,和他的人生修行展现怎样的对应关联?
苏东坡前世为和尚 黄庭坚由信佛女子转生
北宋文学大家辈出,其中堪称“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的当非苏轼莫属。苏轼,世人又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从不失其抱负和胸襟。他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皆有很高成就,后世流传甚广。
苏轼的勇武担当与济世救民
苏轼对安民治国之道,曾经直抒胸臆:“国家之所以生存和灭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高低,不在于国家的强弱;改朝换代之所以有长有短,在于风俗的轻薄敦厚,不在于国家的富有与贫穷。”他的一生辗转流离,但是却守着至真至善的道理从未放弃,用具体的行为来印证,用出世的诗文来阐明,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落花无意恋春华——宋代女词人魏玩
魏夫人(1040年—1103年)名玩,字玉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魏玩出身世家, 其弟魏泰有《东轩笔录》、《临汉诗话》等著作传世。魏玩为宰相曾布之妻、文学家曾巩的弟媳,曾巩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
只有江梅伴幽独——宋代闺秀词人孙道绚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生卒年不详,文献记载甚少,她大约生活在南宋的高宗年间。一说她祖籍河南开封,后迁移至福建建瓯。
董仲舒:灾异的根本原因 是施政的过失
景帝时期,二十几岁的董仲舒即被选拔为博士,据说他埋头读书,整整三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中规中矩的董仲舒受到四方学士的尊重,司马迁也曾拜他为师。讲学时,董仲舒“下帷讲诵”,即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
一生波折难掩其风华 东汉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生于公元177年,名琰,字昭姬,后为避司马昭讳,改为文姬,是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家是圉县的大户人家,家境十分富裕,圉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其父蔡邕是一位大文学家,生平藏书甚富。他的《蔡中郎集》流传于世,他参与书写的“熹平石经”,为后世校订儒家七经的刻石。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者。
一个二十岁浪荡儿怎样脱胎换骨变成晋朝的大儒者?在晋朝着书之多无人能出其右,他的称号“玄晏先生”成了后代隐逸高士的代称。他是谁呢?
九百多年前的瘟疫中 苏轼建医院出药方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赴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瘟疫大流行,病患腹痛腹泻、发热恶寒、肢节疼肿,不少人因此死亡。杭州城里的百姓到处在大街小巷里求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