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龙文鞭影》四支(18):董昭救蚁 毛宝放龟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龙文鞭影》四支(17):程颐传易 觉范论诗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龙文鞭影》四支(16):杜畿国士 郭泰人师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龙文鞭影》四支(15):周兄无慧 济叔不痴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龙文鞭影》四支(14):会书张旭 善画王维
张旭,是盛唐时的书法家。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将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称为酒中八仙。张旭非常喜欢喝酒,酒醉之后常常狂啸奔走,趁着酒意挥毫作书,或者用头发蘸墨汁书写,世称“张颠”。他的书法奇形怪状,连绵回绕,粗细对比夸张,狂妄奔放,变化莫测,世称“狂草”。文宗皇帝下诏书称裴文舞剑、李白的诗歌与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曾国藩·乱世自警】风烛燃尽 余辉仍在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被遗忘的礼仪艺术:蕴含神性智慧的正确行为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曾国藩·乱世自警】治身以“不药”为药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曾国藩·乱世自警】富贵时戒骄惰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曾国藩·乱世自警】纳妾风波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曾国藩·乱世自警】悔字如春 贞字配冬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曾国藩·乱世自警】功名诽谤如浮云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曾国藩·乱世自警】花未全开月未圆
清军常年与太平军战争,导致百姓饥馑,民不安生。面对人间疾苦,曾国藩除了伤叹,别无选择。他不是圣人,只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当战局扭转,清军接连反败为胜,曾国藩总督的军队所到之处,面对黎民涂炭,他无法再袖手旁观,置若罔闻。于是在辖区发放米票,赈济百姓。百姓凭米票换取救济粮。然而当米票回收后,曾国藩发现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张假票。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地方官员竟敢公开造假,与民夺利。他直叹:“人心之坏,殊可痛恨。”
【曾国藩·乱世自警】“人满天刮平”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对内忙着剿匪,对外屈膝签订辱国条约。曾国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曾国藩·乱世自警】与众不同的财富观
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着赶紧捞钱,趁着还在权位,为子孙多办家产。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一个封侯爵,一个封伯爵,在当朝风光无限,家门显赫。然而在钱财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颜氏家训(3)思想激荡的时代 择中道而行
值得深思的是,颜之推对子孙的叮咛中,还包涵了心灵的信仰与生命的最终归向。
颜氏家训(2)读圣贤书涵养德行 教养方式重视细节
《颜氏家训》中,没有光鲜的妙论,没有高调的奇想,中心思想就是“德行”。
颜氏家训(1)剧变的时代 一个父亲的叮咛
为人父母,总想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孩子。百年之后,我们最想留给子孙的是什么呢?是田宅华厦?还是黄金珠宝?
智慧故事:浪子的一个善念使全村免于饥荒
我们的“智慧故事”系列,旨在启发人们对古老美德的珍视,这些美德让我们心灵升华,帮助我们回归传统。 我们希望您会喜欢阅读本文。
师道小故事:竭诚育人子弟 天赐兰桂齐芳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老师尽心教书,竭诚育人,成就了许多家庭的子孙。西方有谚语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冥冥之中,慈悲的上天嘉奖这些老师,将兰桂齐芳的昌荣显达赐予其子孙。代代相传的民间懿行,古朴的师道故事,讲述着“成就别人,也成就着自己”。
儒雅的大明朝文人(下)
明朝的整个教育体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造就出来的人才也一直被后世所称道。
儒雅的大明朝文人(上)
明太祖朱元璋戎马得天下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太祖敕令京城设立国子学堂(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或称太学),令九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及民间通文义的少年俊秀到国子学堂当学生。天下平定后,太祖诏令恢复科考制度,各府、州、县考选秀才及举人入国子学。并特地赐给少年举人(14岁左右)李扩、赵惟一、董昶等衣服蚊帐等日用品,其中特别聪慧的李扩等人还被召入文华殿及武英堂说书,太祖谓之曰“小秀才”。
《幼学》故事(38)佛祖与老子
这是该教材节选的最后一课,回顾整部教材内容,从混沌初开,女娲造人,讲到三皇五帝留下的历史文化,各代的医药、技术,莫不体现神传的特点,到了这最后一课,就只有讲到佛道两大修行文化的始祖。
《幼学》故事(37)鲁班的天命
公输班削竹木制成老鹰,飞上天空三日都还没有落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画上眼睛之后,雷电交加,墙上的龙破壁而出,腾空飞上天。
《幼学》故事(36)神医扁鹊
卢医、扁鹊是古代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代著名的画家。东晋的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擅长于占卜;唐朝的孙思邈得到龙宫的药方,能够医好龙的病,拔除梗在老虎喉咙的骨头。
《幼学》故事(35)蔡伦造纸
造纸术,堪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奉为“纸神”。美国科学家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和爱因斯坦之前。可见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之大。
《幼学》故事(34)罗盘与浑天仪
周公发明了指南车,而罗盘是他遗留下来的规制;南朝刘宋时的钱乐,奉命制造张衡创制的浑天仪,观察天体运行,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人自此才有所依据。
《幼学》故事(33)燧人氏钻木取火
神农氏遍尝百草,了解草药的寒热温和等性质,相互配合的禁忌,才有医药的药方;后稷教导人民播种五谷,让粮食有了保障。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民开始吃熟食,懂得烹饪;有巢氏架木为巢,发明了建造房屋的方法,开始了宫室的建筑。
化之以德 理之上也
《忠经》的第七章谈的是政理。开章的第一句:“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让笔者穿越了时空想起了小时候课本里面说的:“以德报怨”,那时说的是对待战败的日本。不管这四个字的原则带给日本人民多少的恩泽,但对学生们来说确实留下了不复仇与善待侵略者的教育影响力。
《幼学》故事(32)黄帝规制汉服
一直到黄帝时,各种冠服衣着的等级制度才趋于完备;黄帝的妻子元妃嫘祖发明了采桑养蚕治丝的方法,并教导民众如何织布制衣。
    共有约 135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