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幼学》故事(32)黄帝规制汉服
一直到黄帝时,各种冠服衣着的等级制度才趋于完备;黄帝的妻子元妃嫘祖发明了采桑养蚕治丝的方法,并教导民众如何织布制衣。
《幼学》故事(31)伏羲出自华胥国
在五千年有系统史料记载之前,也就是在黄帝之前,存在着一个漫长的三皇时期,这段时期大多以神话传说的方式流传,这些帝皇都神通大显,具有圣德,以半神半人的形像教化人间,制礼乐正人心,定婚嫁懂人伦,带领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开化,一步步走进了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才进入开启这一轮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黄帝时代。
《幼学》故事(30)炎黄二帝 开五千文明
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挠所作。算数作于隶首,律吕造自伶伦。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始;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
《幼学》故事(29)天授文化 圣人传之
上古的时候,人们在绳子上打大小不同的结,来记载事件;到黄帝时,仓颉创造文字,才取代绳结记事的方法。伏羲氏时,有龙马背负着“河图”从黄河中浮出来,伏羲氏依照“河图”画成八卦;大禹治平洪水时,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的神龟,呈现出祥瑞的征兆,大禹依据龟背上文字,列出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则。
《幼学》故事(28)有巢氏
在远古未开化的时代,人们夏天居住在荒野,冬天住在洞穴;自从有巢氏发明房屋之后,人们才建造出有屋梁屋檐,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屋。
《幼学》故事(27)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杨震只把清白廉洁的家风传给后代子孙。
《幼学》故事(26)大学首重明新
《大学》这一本书首先重视的是,每个人应当发扬自己原有的美德,日日更新,每天都有进步;小孩子首先要学应对进退的语言和礼节。人的仪态举止固然应该适中合宜,说话尤其重视有条理。智慧要圆融而行为要端正,胆量要大而心思却要细密。
《幼学》故事(25)羊祜缓带轻裘
羊祜出身汉魏名门士族,祖辈历代为官,母亲蔡氏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家风以廉洁有德著称于世,到了羊祜,德行更是比先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太原人郭奕赞叹他是“当代的颜回”。能与孔子最为节俭,以苦为乐的弟子颜回并肩,可见他的仁德天下闻名。
《幼学》故事(24)虞舜制衣裳
这一课同样讲节俭的重要性,从古代帝王治国的角度来讲节俭的重要性。目的还是为了养德。帝王节俭就可以实现“为政以德”,国家兴盛的治国理想。
《幼学》故事(23)布被十年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幼学》故事(22)看明君与忠臣
这一课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君,一个是臣,虽然不是一个帝王的君臣,但是同样体现了仁义为主题的君臣之道,用今天的话讲,是上司、领导和下属的仁义与忠义的相处之道。
《幼学》故事(21)周文王泽及枯骨
周文王用心仁慈宽厚,连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爱兄弟,连弟弟烧艾治病也想要分担他的痛苦。
《幼学》故事(20)张良蹑足附耳
正因为有大忍之心,张良才获得天书兵法,成其机智谋划、文韬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传。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绎和留下了著名的关于忍的文化。
《幼学》故事(19)郭子仪尊居宰相
唐朝节度使田承嗣占据河北,拥兵自重,郭子仪派使者劝他投降。田承嗣于是向西跪拜说:“我这个膝盖已经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却为了尊重郭子仪才这么做。”
《幼学》故事(18)不知羞愧,曰厚颜
做事时受到别人的限制,称为“掣肘”;不知道羞耻,称作“厚颜”。喜好发表议论,从事煽动游说,叫做“摇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倾诉内心情意,谓之“促膝谈心”。
【闺阁雅趣】男女可同校 古代才女如何培养
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临朝的邓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征召五岁以上的皇室和邓氏子女共七十余人,一律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而考核他们学业的监考老师,正是太后本人。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古代女子不仅能上学,还是男女同校?
《幼学》故事(17)馋口与虐政
本课讲的谗口与虐政, 就是今天说的谗言与苛政、暴政。都是为了告诫孩子,这两种恶毒行为的严重性,要谨记在心,不可伤害他人。谗言的可怕,人人皆知,它可以诋毁名誉,让人在社会无立足之地。害人胜过刀剑。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讲讲“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是孔子所说。
《幼学》故事(16)至若发肤不可毁伤
身体、头发和皮肤,受之于父母,不敢随意毁伤,所以曾子以守身为大事;待人接物应当要宽宏大量,唐朝的娄师德认为要忍耐,即使别人将口水吐在自己脸上,也不当面擦干,应任口水自动干了。
《幼学》故事(15)舜目有重瞳
尧的眉毛有八种色彩,舜的眼睛有两个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个耳孔,形状非常奇特;成汤的两手臂共有四个肘,异于常人。
《幼学》故事(14)芝兰之室
和善人来往,就好像进入种满芝兰香草的花房,时间久了闻不出香气,这是因为被香气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变得高尚;与恶人交往,就如同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样变坏了。
《幼学》故事(13)明皇游月殿
相传鄂州人罗公远会道术,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宫中赏月。罗公远看唐玄宗目不转睛的一直望着明月,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
读《颜氏家训》感(一)
古人云,文以载道,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除了还有着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华夏各族的混血后,轮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亚裔形象,我们对古圣贤们孜孜以求和祖辈们谆谆教诲的文字所载之道知晓多少呢?对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器物,意境幽远的古字画背后的内涵领悟几分呢?当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动正是来自于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华文明时,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钥匙来开启这中华文明的宝藏,来汲取来自于古圣贤和先辈们传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幼学》故事(12)五戊宴社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户户以鸡猪祭祀土地神,宴请宾客,并且饮用可以治耳聋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们都对着月亮穿七巧针,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技巧。
《幼学》故事(11)端阳竞渡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幼学》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古代人们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人们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根据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似乎较短,冬季时则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北至或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南至或日短至。
《幼学》故事(9)火树银花
端午节,因为纪念屈原忧国忧民的忠义之心,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阳登高,也因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两个节日,一个重在弘扬屈原的爱国爱民之心,一个重在亲人团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内涵。
《幼学》故事(8)履端与人日
“年”的故事对世界各地的华人而言,黄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充满喜气与欢乐的节日,更是亲友团聚的好日子。
《幼学》故事(7)蓬莱弱水
《列子.汤问》中记载,在渤海东边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众水汇聚的海中之谷,叫做“归墟”。“归墟”深不见底,相传里面有五座神山,他们的名字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
《幼学》故事(6)黄帝画野
中国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间的界线不是很严格,天上的神随时可以下凡来,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请求神的帮助。
【文史】讲授中华文化经典的古代高等学府
上古五帝时期就有了高等教育,当时的教育场所叫“成均”,虞舜时称为“上庠”,夏朝时称为“东序”,商代时称为“右学”,周代时名为“东胶”。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太学”的说法;从汉代开始,“太学”成为国家在京师所设大学的正式名称。
    共有约 13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