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姓氏由来   金(jin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姓氏由来   根据《元和姓篡》的记载,中国的曹(cao2)姓,最初是颛顼嬴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姓氏由来   孔(kong3)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
姓氏由来   张(zhang1)姓有四种来源:
姓氏由来   施(shi1)姓有三种来源:   1、 以封国为姓。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姓氏由来   何(he2)姓有五种来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姓氏由来   吕(lu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姓氏由来   尤(you2)姓原来本为沉姓,五代时为避讳而改的。据《梁溪漫录》载: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沉与审同音,属讳字,沉姓遂奉诏去三点不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说。查王审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从哥哥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全部占据了今福建一带。公元909年,他被封为闽王。当时,福建地方姓沉的人们都因避“审”音,现而改沉氏为尤氏。
姓氏由来   秦(qin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姓氏由来   朱(zhu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姓氏由来   杨(yang2)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姓氏由来   韩(han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之后裔。唐叔虞,姬姓,字子干,周武王姬发的幼子。因初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是晋国的开国君主,其第八世孙就是晋穆侯。晋穆侯的曾孙姬万于周懿王二年(约公元前900年)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至韩厥7世孙虔,三家分晋,定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姓氏由来   沈(shen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姓氏由来   蒋(jiang3)姓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姓氏由来卫(wei4)姓出于姬姓,来源于周国封地--卫。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姓氏由来褚(chu3)姓有两种来源:   一、以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褚姓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殷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今河南洛阳市),因“其德可师”,当时称之为褚师。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姓氏由来   陈(chen2)姓有五种来源:   1、 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赞赏。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为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侯,在太昊之墟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姓氏由来   冯(feng2)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毕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周武王封在毕,所以姓毕。到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晋灭魏国以后,毕万被封在魏。毕万的后代中有一个叫长卿的,被封在冯,长卿的后代用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就姓冯,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姓氏由来   王(wang2)姓有六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散居于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孙逃至山东泰山,后来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召信陵君的后代入朝作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以他出身王族,谓之王家,延以为姓。
姓氏由来   吴(wu2)姓有四种来源:   1、 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姓氏由来   周(zhou1)姓有三种来源:   1、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姓氏由来   李(li3)姓有六种来源: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姓氏由来   孙(sun1)姓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孙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支:
姓氏由来   “钱”(qian2)姓源于彭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姓氏由来   赵(zhao4)姓有两种来源:   1、 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伯益是夏朝东夷族首领,被舜赐姓嬴后成为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其建都晋阳,后迁都邯郸,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姓氏由来   楚(chu3)氏有两种来源:   1、 以人名为姓。春秋时,鲁国有个人叫林楚,他的子孙后代以其名命姓,称楚姓。
姓氏由来   许(xu3)氏有两种来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西周初年,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许国,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33年迁都叶,公元前524年迁都白羽 (今河南西峡县 ),公元前524年迁容城 (今河南鲁山县 )。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姓氏由来   汪(wang1)氏最早源自商代汪芒氏。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由夏朝诸侯之一的防风氏所改。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迟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汪芒氏的后代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芒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防风氏,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是贵胄之后。
姓氏由来   郑(zheng4)姓源出于姬姓。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以东)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国号“郑”,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
    共有约 77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