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心理學家:親密關係並非適合每個人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4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李傑生編譯報導) 在人類生活的社會環境裡,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人際關係的互動。 家人、情侶或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形形色色,有的人喜歡整天膩在一起,有的人喜歡保留一點自己獨立的空間,有的人甚少表達自己的情感或看法。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親密關係呢?

心理治療學家普遍的信念認為,親密的人際關係對人有益。 就如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依德的名言,工作和愛雙方面都成功才是健康。 然而最近美國一位醫學醫師理查‧佛萊德曼(RICHARD A. FRIEDMAN)卻發現親密關係並非適合每一個人。他表示,對某些人而言,愛和親密關係可能不僅不受歡迎,甚至是完全有害的。

理查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不久前遇到一個個案改變了他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一位父親向理查述說他35歲的兒子曾經企圖自殺。 他兒子平日的生活從未有憂鬱或不快樂的情緒。當他兒子開始約會時,他們夫妻都為他高興,也強烈鼓勵他兒子訂婚。然而,有一天,這位父親收到他兒子女朋友的電話,才知道兒子許久沒有和女友聯絡,在自己的公寓企圖割腕自殺。

兒子被當作憂鬱症治療以後終止了和那位女孩的交往。 他恢復了往日快樂的生活。 他和家人仍然保持聯絡,但這位父親回想說,唯一欠缺的事就是沒有任何感覺。

理查在一個機會裡和這位兒子見面,理查發現這位35歲的男人有許多的興趣:電腦、政治和騎自行車。但理查也發現,他從未提及在他生活中任何一個個人的人際關係。

當理查問他:「在您的生活中誰對您而言是重要的?」
他會回答:「我在美國有我的家人,和一些工作上的朋友。」

理查再問他:「你覺得寂寞嗎?」
「怎麼會呢?」他回答道。

然後理查突然瞭解到,他完全沒有憂鬱或是不快樂。他極度地享受他軟體工程師的工作,並且明顯地他做得很成功。只是人際關係對他不那麼重要,實際上他發現那令他感到壓力。 原來他回憶在他企圖自殺之前,他感到他的女朋友和從他的父母來的壓力令他非常難受。「我要大家都走開。」他回想說。

理查發現這個人是典型的分裂型人格違常患者,一輩子都與別人疏離,朋友很少,情感表現也很侷限。 他的父母和他的女友都以為他只是害羞。因而一直督促他更加社會化,交朋友,約會等。 他們認為他做不到是由於他潛在的焦慮和低自尊。他們認為隨著時間,他將會有所進展。 包括心理治療師也相信沒有人真正地喜歡孤獨,一定有一個心理障礙阻攔這名患者尋找親密關係。因而四年的治療,患者並沒有達到任何這些目標。

多年前台灣有一個中興米的電視廣告詞:「有點黏又不會太黏」,也許正可以說明親密關係。舉例來說,你正在準備明天的期末考,這是一項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事,但是已考完的朋友突然打電話來邀你去唱KTV,你拒絕了。他們因此對你不諒解,此時的你非常憤怒也覺得一肚子委屈。你會怎麼辦?

有的人可能一股腦地覺得朋友無情無義,感覺自己是個受害者,以前的前仇舊恨全都湧上心頭。 有的人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調整自己的情緒,理智地想朋友並非故意如此,再找適當的時機跟朋友澄清自己的狀況,表達自己的感受。

親密關係的經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輩子的課題。 處理不當常會帶給人們巨大的痛苦。在人我的界線中,親疏究竟該站在哪一個位置,只有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審視自己的心靈世界。

參考資料:紐約時報,王大維著作:黏與連—親密關係中的界線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