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外電:科學研究的可信度有多大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廖佩妮綜合編譯報導)對許多人來說,科學即是真理。「眼見為憑」更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然而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報導與研究都顯示,和科學幾乎畫上等號的「研究」也不可盡信。因為許多人為的因素,常常會誤導研究的結果。

舉例來說,美國有許多研究都在評估學校的性教育是否真能降低青少年懷孕與得性病的比率,甚至達到禁慾的效果。有些研究的確經過嚴格的樣本篩選與統計分析,可是也有相當多研究設計得相當差,卻也產生所謂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有些也被反覆舉證,只是大眾們不知道,他們口中的「根據研究報告顯示」,研究本身卻有相當大的瑕疵。

對一般人來說,我們很難去評判一研究的主客觀性;我們更不會知道,從事研究的步驟其實是可以人為「動手腳」的。簡單的說,有一些研究光看研究設計,大概就可以預知結果為何了。甚至有很多「科學家」用一些手段來修補、校正研究結果,使其符合自己預期的假設。

去年轟動亞洲的韓國造假科學家黃禹錫案件,正是一個實例。為了名揚四海,黃禹錫偽造了2004年和2005年令他聲名大噪的人類幹細胞科研成果。今年五月的《新聞週刊》也報導,在167件政府資助的塑膠原料化合物bisphenol A (BPA)雙酚A研究計畫中,有153件發現,在動物身上,這種化合物會造成讓精蟲數減少的這類有毒反應。但是,所有工業界資助的同樣化合物的研究計畫中,沒有任何一件測出有毒反應。為什麼同樣的化合物會有這麼大的歧異度呢?真相是工業界資助的雙酚A是用對此化合物較無反應的白老鼠種類進行施測,這就像是在男性身上施測壓力對哺乳所造成的影響,這種研究結果根本是無效的。

這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相關呢?大大的相關。現代社會相當依賴的醫藥產業,就曾出現許多醜聞。藥廠和許多研究人員合作,依賴公費資助的研究成果作為藥品的開發基礎,然後用不正當的手段操縱臨床試驗結果,甚而誇大藥品的療效,然後透過廣告促銷,賺取大把的利潤,卻讓吃藥的消費者空了荷包也賠了健康。這是借研究為名行欺詐之實的典型例子。

回到美國的性教育評估研究,2007年四月,美國科學家按議會的指示,對教育青少年避免婚前性行為的『禁欲計畫』進行最徹底的調查研究。追蹤兩千名都市與鄉村三年級到八年級的孩子,看看他們參與計畫的成效如何。這些孩子被隨機分配到接受『禁欲計畫』或接受「傳統性教育」的控制組中。這次計畫的結果是,參與禁慾計畫的孩子和控制組的孩子比起來,並不真能「禁慾」。這些孩子在同一個年齡(14.9歲)發生第一次性行為;同樣會使用避孕套等避孕措施;兩個組別都有1/4人承認至少有3名性伴侶。然而2002年由保守派發佈的研究調查卻顯示,禁慾計畫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早期的性活動。哪一種結果才令人信服呢?

較早的研究所使用的對象是那些立誓維持貞潔的孩子。這些「願意」立誓的孩子和那些不在乎貞潔的孩子就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樣本選擇上已經出現了問題。此外,早先的研究測量的並不是孩子們的「性活動」,而是他們的「性態度」,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們對以下的問題回答「是」的話(「禁慾可以帶來社會、心理和健康的益處。」),就證實禁慾計畫是有效的。但是青少年知道這問題的正確答案並不代表會對性說不。在一些極端的研究中,有性行為的少女甚至被排除在計畫外。

所以,科學研究真的無庸置疑嗎?「眼見為憑」就不會錯了嗎?

資料來源:新聞週刊、藥廠黑幕(作者:瑪西亞·安卓)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