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染病介紹 : 鸚鵡熱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局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認識疾病

(一) 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鸚鵡熱(Psittacosis;Parrot fever)又稱鳥病(Ornithosis),是一種細菌性人畜共通傳染病;可能在家庭、寵物店、鳥類飼養者、鳥類展示會及鴿舍中爆發。1879年首次於瑞士報告,之後英國、歐洲、美國及中南美洲等地區相繼發生,香港也曾傳出病例。潛伏期約5~28天。臨床表現不一,大多一開始以類似感冒的症狀來表現,如頭痛、發燒、發冷、肌肉痛、咳嗽等等。少見的症狀還有脾腫大、胸痛,以及相對性心跳過慢等等;較常見的嚴重併發症有腦炎、心肌炎、靜脈炎等等。

(二) 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鸚鵡熱披衣菌(Chlamydia psittaci)。

(三)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世界性分佈,但較為罕見。自1996年,美國每年通報的病例都不到50例。

2、臺灣病例概況:臺灣目前並無確定病例。

(四) 傳染窩(Reservoir)
主要存在觀賞用鳥(如:鸚鵡、金剛鸚鵡、鸚哥、小冠鸚鵡等)及部分家禽(如:火雞及鴨);鴿子、金絲雀、海鳥等鳥類,則較少帶有致病菌。外觀健康的禽鳥也可能帶菌並排放致病菌,特別是處在擁擠或運輸的環境中。

(五) 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主要因為人類吸入受污染的飛沫或塵土而感染,例如:吸入已感染鳥類的乾燥排泄物、羽毛上的粉塵;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則很少發生。

(六) 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通報定義:符合下列三項通報條件之一者

1、有相關禽鳥接觸史,且符合下列典型臨床症狀之一部分或全部者:

(1)發燒、頭痛、肌痛、乾咳、出疹、呼吸道疾病等。

(2)X-ray檢查下可見肺炎。

(3)偶爾有脾腫大、肋膜炎、腦炎、心肌炎及血栓性靜脈炎等。

2、前項之接觸史或暴露史未知或不明,或無典型之臨床症狀,而相關臨床檢體經實驗室檢驗,符合下列任一條件者:

(1)在符合安全等級(P3)實驗室下自病人檢體(痰、血液或屍體組織)培養分離出Chlamydia psittaci。

(2)MIF IgM抗體≧1:16或兩個星期後IgM抗體≧1:32或抗體價數4倍以上增高。

3、雖未符合前二項條件,但經醫師診斷在臨床上極度懷疑者。

病例分類:
1、疑似病例:符合通報定義任一項者。

2、確定病例:疑似病例經實驗室檢驗確定者。

預防保健

(一)預防方法
1、將新買來的鳥帶去有作鳥類診斷之獸醫院,做相關疾病之篩檢(如:披衣菌篩檢測試),且之後需定期檢驗鳥兒身體狀況。

2、不買來路不明的鳥類;可自無鸚鵡熱發生之地區購入。

3、將新買來的鳥單獨飼養至少六個星期。

4、隨時注意飼養環境,避免粉塵及羽毛到處飛揚。

5、身體狀況不佳或免疫力較差者,儘量少接觸鳥類。

6、寵物飼主、寵物店員工、家禽飼主、屠宰場工人、肉品處理加工廠和獸醫師等高危險群,在接觸禽鳥時,應多加注意並做好防護措施(如:配戴口罩及手套)。

(二)病人、接觸者及週遭環境之處理
1、病例通報:向當地衛生局報告。

2、隔離:無;個案需戴上口罩、咳嗽時掩住口鼻。

3、消毒:感染區域需沖洗乾淨,並用漂白水(100-200 ppm)或2%酚類消毒劑進行消毒。

4、檢疫:實施邊境港埠機場動物檢疫。儘早隔離並投與Tetracycline治療或銷毀。

5、接觸者處理:無。

6、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追蹤可疑禽鳥。

治療照護

(一)治療
連續給予Tetracycline 直到退燒後滿10~14天;若是孕婦或兒童,可給予Erythromycin替代。

(二)照護
病人如有肺炎、咳嗽等症狀,照護者應戴口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