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求广或求深 升学主义为创意课程绊脚石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5月3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何宏儒台北三十一日电)升学主义可能扼杀学生创造力,但创意课程设计则有助提升素养,以及教育品质。惟两者能否结合,使学生于全心投入科研专题活动时,不因升学压力而有所忌惮。高中教育内容是否对学生增加空间与弹性,值得探讨。

若与日本可直升大学的高中生相较,台湾高中生自认,性格活泼或压抑为两地中学生最大差异。教育工作者则认为,本地高一、二生参与正规课程以外科研活动意愿极高;惟高三因升学压力,只能放弃进一步专题研究。

国立台中第一高级中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附属本庄高等学院为姐妹校,两校分别参与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高瞻计划(High Scope Program,HSP)”,以及日本文部科学省的“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计划(简称SSH);皆于教学上着重科学创新、发展特色课程,并强调与大学合作,以培育科技人才。

曾于去年5月赴本庄高等学院,与当地SSH班同学共同学习的中一中高瞻计划班陈同学表示,个性活泼是他对本庄学生最深刻印象。

他说,本庄高等学院学生因未来直升早稻田大学,可于无升学压力情况下,花费更多时间钻研有兴趣科学议题,并会自己动手做实验;但台湾学生则着重课本内容,往往得花许多时间搞懂理论。

中一中校长蔡炳坤说,本地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始终存在。他举例,高一、高二学生不管参加国际奥林匹亚竞赛或科展意愿都很强烈;但一到高三,摆在眼前的就是升学,若学测或指考成绩不佳,纵获其他课外活动肯定,对升学帮助仍属有限。

他认为,高中教育内容是否对学生增加空间与弹性,值得探讨。

事实上,国科会“高瞻计划”,目的就在突破传统分科式教育课程封闭性、教材单一化问题,更盼学校研发出创新而可行的前瞻领域数理与技术课程,以厚植中学生对新兴科技的素养。惟相关成果对学生升学刻无直接加分效果,因付出与收获未必成正比,徘徊于挤进优良学府窄门与科研专题兴趣间,学生自须作出抉择。

国科会科教处长林陈涌指出,“高瞻计划”因突破“不考不教”传统思维,确与大环境相冲突;他说,教师角色转变和社会认同度都是计划推动的挑战。

然而,传统分科式教育无法符合知识型社会跨领域科学素养人才需求,且学校数理和技术课程修订赶不上新兴科技发展速度,确为事实;国科会乃自2006年推动“高瞻计划”,强调将新兴科技融入中学创新课程中,并已获初步成果。

举例来说,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级中学统整艺术领域与数理学科,对学生实施新能源课程,除太阳能、氢燃料电池、生质能等内容外,亦涵盖科学写作;由于关怀触角延伸至科学领域,该校指导老师指出,课程推动后,学生尤于科普写作方面,已有令人惊喜表现。

另外,国立员林高级中学校长粘淑真表示,高瞻计划亦有缩短城乡差距效果。

她指出,非都会区学校资质优秀学生,因可获资源有限,整体学习成果恐未若都会区学生。惟“高瞻计划”推动后,员林高中亦获机会邀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往演讲、附近大学也可于教学或专题指导上提供擙援、参访相关机构的接受度亦提高;她说,因学生可获资源增加,有助视野拓展。

“高瞻计划”刻有全台28所高中、职学校、逾5千学生参与;未来若进一步推广,势将面临大众教育与资优教育拉锯、教师专业能力、教育制度牵制等挑战。尤家长是否支持“考试不考”,但有助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的相关专题探究?在升学至上前提下,答案相当明显。

相关创意课程或专题研究,能否与升学结合,使学生无忌惮全心投入、发挥创意、展现活泼性格,终达提升整体科技素养目标,或值教育界、科学界人士深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