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本強震 核試爆引起?台專家:網路是謠傳

人氣: 11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針對網路流傳「日本3月11日的9.0級大地震,可能是日本自己進行的海底核子試驗引起的!」 「日本一直在進行核子試驗,主要實驗場就在福島縣附近的海底。」本報近日專訪國內地震學專家─台大地質系吳逸民教授,他從專業領域為我們解讀傳聞的可信度,他暢談許多有關地震的寶貴知識與日本核災的看法,以下是訪談內容摘要。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網路上最近流傳日本宮城縣海底地震是人為核爆的結果,請問您有什麼看法?

吳逸民教授答(以下簡稱「答」):1960年代左右,全球開始設地震網偵測核爆,目前全球地震學家都在監測,很多紀錄都能在網上找到。地震發生是斷層錯動產生,我們很清楚地震波到哪裡,所以,能區分核爆或地震所引起的震波。地震與核爆震波波型不一樣,搖動時間也不一樣。地震能量釋放有扭動的部分,扭動主要在剪力波,從一個破裂點開始,慢慢裂到其他地方。因地震破裂速度3公里/秒,你會感覺水平搖動很久。而核爆「砰!」上下震動很明顯一下就過去,產生能量主要在P波。你不用看地震紀錄,人能很明顯感覺不一樣。

問:如果現在有國家進行核爆,有可能不被偵測到嗎?

答:偵測核子試爆可以用地震儀,日本地震儀資料都公開,我們都可以下載來看,日本純粹是在地震帶上面,在地震儀密度很高的日本,只要做核子試爆馬上會被查覺,絕對不可能偵測不到核子試爆。而且日本是二戰侵略國,連動到自衛隊早期都受限制,日本也沒有動機。核子試爆不只地動而已,還有一些電磁效應都會出來,如果有任何國家作核子試爆很快就會被查出,所以網路流傳的是謠傳。

問:以現有科技有可能於海面下30-40公里進行核爆嗎?

答:現在科技不可能在海面下30-40公里進行核爆,人能探測地底下10公里都很難,油井鑽到10公里都很困難,更何況海面下3、40公里溫壓都很大,人根本下不去,很多金屬也下不去。

問:陸上與海底核爆的震波會不一樣嗎?

答:在陸上可能鑽到比較深的地底下。在海裡主要是找沒人地點,像在淺海珊湖礁處,鑽到地底下做,輻射在海水裡面,有水隔絕可以避免輻射跑出來。這次日本地震在海底深溝,人類到最深海溝做核爆根本不可能。

問:近年來還有國家進行核爆試驗嗎?哪些國家?

答:新疆以前做過核試爆,但現在除北韓或沒有受約束國家, 大部分國家都有受到約束。

問:宮城縣311大地震之後,海面上為何會出現大漩渦?核試爆會引起漩渦嗎?

答:大型海嘯過來,水衝上去要拉回來時會形成渦流,這是大海嘯都有的現象,不只日本大地震,上次蘇門答臘海嘯也這樣。而核爆時水會濺起來,產生波往外擴散,兩者不一樣。

問:福島縣附近海底,近十年來發生許多地震,但規模多在5.5-6之間,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答:一般小地震感受不到,不會報,會報出來最多的是規模5、6。日本大地震位置是太平洋板塊隱沒到北美板塊或鄂霍次克海板塊,一般來講屬於北美板塊,但有人講鄂霍次克海板塊。這一帶是地震帶,1896年三陸地震造成很高海嘯,1933年三陸地震也在那一帶,這隱沒帶的板塊一直壓過來、一直移動,它可能破裂一下就停了,而像這次整個破掉,地震變成很大並產生海嘯,事實上很難講它的趨勢。

問:網路文章提到日本大地震是天譴?

答:現在是訊息爆炸的時代,如果訊息快速傳遞沒有得到更多知識,反而造成大家更大的擔心,尤其藉由日本大地震發表特定的情緒或仇日的語言,這非常不應該,今天面臨天災救災的問題,不應該散播這些不實消息來製造更多的問題,大家要有憐憫之心。

問:何謂地震預警系統?如何完成地震預警系統?

答:地震預警系統有兩種,一種是前端偵測型,運用地震位置的地震儀即時提出警報。例如:若花蓮發生很大的地震,花蓮站約10秒測到訊息,剪力波傳到台北約30秒,中間有20秒作避難措施。另一種是現地偵測型,利用還沒造成災害的P波,來預測主要災害的剪力波大小。

問:臺灣有地震預警系統嗎?

答:台灣主要地震預警系統是中央氣象局規劃在做,我的研究團隊有研發出地震預警偵測儀,此地震警報器體積小造價便宜,已在高雄、花蓮設置,今年將在南投縣、台東縣安裝,未來聯網對台灣地震預警系統效能有幫助。

問:預警系統是否有其限制?什麼樣的限制?

答:現在預警系統是在地震發生後,在強烈破壞性的地震波來之前提供警報,但目前要在地震發生前提供精確的預測不可能,即使地震學家嘗試做也很困難。

問:世界各國目前的地震預警系統有不一樣嗎?有什麼差別?

答:美國預警系統開發比較慢,他們研究有在做,但沒有好的預警系統。美國海嘯侵襲最多的是夏威夷、阿拉斯加,他們用全球地震網,一測得地震可以很快對海嘯作預警。日本的地震儀還不少,從東京灣有好幾個測站拉出去,日本比我們更重視海嘯,過去一直在注意東京灣以南人口稠密處,這次大地震發生地區,不是日本主要關注的目標區域。

問:感覺近十年來地震日益頻繁?

答:整個地球的地震活動,有時候較多,有時候較少,通常有超大型地震發生後,地球發生大地震頻率會比較高,像196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後,大地震也比較多一點,2004年蘇門答臘地震發生之後,整個地球發生大地震頻率比較高。

問:板塊活動有人在監測嗎?

答:板塊一直有學者在監測動了多少,台灣氣象局、內政部、 中央研究院於台灣布有全球衛星導航(GPS)測站,很多人都在做觀測。日本311地震前板塊監測沒有發現異常,至少沒有提供警訊出來,這是地震預測困難的問題,需要累積更多更精準的經驗才會知道,但會需要有很多地震資料,所以在成功之前必須付出很多沈痛的代價。

問:有可能在地震發生前,發布預警嗎?

答:有很多人在做地震前兆預測地震,有些地震發生前會有伴隨現象,可是很多地震不會有、不明顯,前兆現象預測地震大部分都不會成功。現在我們對地球地下構造的了解還不夠清楚,對於在地震前預測地震有多大、發生時間與地點,目前還無法達到精確與實用的預測。

問:海嘯預警系統跟地震預警系統一樣嗎?差別在那裡?

答:一樣。地震夠大才會有海嘯,而且跟地震震源的型態也有關係。

問:臺灣曾經發生過海嘯嗎?在那裡?

答:台灣的基隆港與金山一帶曾有海嘯侵襲,台灣1867年就有海嘯侵襲,曾經在台灣高雄一帶也有海嘯的紀錄,一、兩次但不是很明顯。

問:媽祖計劃對於地震預警是否有幫助?

答:媽祖計劃可以增加一點時間,現在從宜蘭拉出去45公 里,如果往外再拉一點更有幫助,現在單設一個站,有功效但不會很大,通常要三個站,可以聯網效果更好。

問:針對台灣人民對於地震,核爆,預警系統,海嘯等科普知識的瞭解有什麼建議?

答:台灣長期對海嘯沒有做很好的規劃,海嘯可能侵襲哪裡, 哪邊是危險區域。基隆市是海嘯會侵襲的地區,當天只是宣布提早下班,沒有撤離路線的配套措施,結果大家擠在基隆市區,如果海嘯真的來了, 是否增加了更多災難?下次如果又有海嘯發布,政府單位應該考慮這些問題。

問:地震除了造成災害外,對人類瞭解地球科學方面有貢獻嗎?

答:因為地震產生很大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傳播到地球內部,如此我們才能利用地震波來瞭解地球底下內部的構造,同時,地震研究的知識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像石油探勘技術。

問:日本很重視地震防災,發生核電廠事故有什麼需要檢討?

答:日本大地震處理相當不錯,但日本政府不應該交給東電處理這樣的危機,事實上面臨很大災難時,政府要介入,因為它影響的不只電廠利益而已,現在看起來日本核電廠事故危害影響全球。大型地震災難不是一個國家可以擔負起來,需要全世界救難學者、救難人員、設備一起協助。因為重大災害不常發生,有經驗的人事實上可以作更多事情,對自然災害不能太有自信,不能說保證沒問題。

問:台灣核電廠本身的安全性?來自大陸地震及沿海很多核電廠的風險?

答:核四要運作需核能專家評估,福島、核一、二廠都很舊, 舊核電廠比較危險,新的核能反應爐相對比舊的設計好。台灣有可能再發生1867年基隆的地震、海嘯,而核一、二廠距離金山、山腳的活動斷層近,民眾要知道核一、二廠面臨的危險。大陸沿海地震活動比較低,福建1604年曾經有不少地震。

問:核能替代能源的選項?

答:這次福島事件後,大家考慮核能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方法, 但事實上可能也不是那麼好的解決方案。基於核能的危險性,能源和核能專家必須考量替代能源方案,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正在評估地熱潛能, 菲律賓發電有13%來自地熱,台灣有潛能作地熱發電,畢竟是更乾淨的能源,以前石油價格低,現在石油價格高,地熱可以再考量作為能源選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