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特务村” 70%村民被批苏修特务

人气 20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6月05日讯】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乡宏疆村,文革时期有70%的人被打成“苏修特务”,使该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苏修特务村”。文革过后,村民依然沉默且自卑,害怕中共再来一场政治运动。

“苏修特务村”

据中新网报道,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乡宏疆村,位于中俄边境,村民捕鱼的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分界线,江的对岸便是俄罗斯。据村民张玉福说,文革期间,宏疆村只要每户家庭有一人被打成“苏修特务”,整个家庭就都被认为是苏修特务家庭,因此,村里约70%的人戴着“苏修特务”的帽子。

78岁的村民徐维义长了一张典型的俄罗斯人脸孔,蓝眼睛,高鼻子,络腮胡,但他其实是俄罗斯贵族母亲逃难,与闯关东的山东人所生的混血儿。

俄国共产党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红色共产政权的建立引发难民潮,以及随后的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等各种原因,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先后迁入中国黑龙江境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陆续移居他地或回归俄罗斯,真正落地生根的多是与中国人组建起家庭的俄罗斯妇女。

1960年代中苏两国共产党交恶之后,两岸关系变得紧张。文革时期,这里制造出了一起“苏修特务集团”大案,宏疆村挖出的特务之多,使这个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苏修特务村”。

整个宏疆村30来户人家,只有4户属于纯正的中国人,其他都是中俄混血家族。最大的4个混血家族都没能逃过文革浩劫。

自定罪名:“上山搞资本主义”

“苏联老太太”——徐维义的儿子们常常这么称呼他们的奶奶葛金丽娜。奶奶家族姓亚力山大,是俄罗斯贵族后裔。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常常能收到从河对岸邮过来的瓜子、糖和被面,这令他们如过节般欢喜。

苏联大清洗运动开始后,葛金丽娜把1岁多的儿子徐维刚兜在裙子里,走过冰封的江面,流落到中国。当时,正赶上大批山东人闯关东,很快,葛金丽娜嫁给了一个姓徐的山东人,在中国安了家。

然而,文革时, 徐氏家族被打成“苏修特务”的有7人:“傻大爷” 徐维刚、大哥徐维义、二哥徐维新、小弟徐维祥、大姐夫张运山、二姐徐桂贤和二姐夫王海丰。

徐维义被关进了牛马棚达5个月。当年,徐维义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在大儿子徐福胜眼里,父亲特别能干。闲暇时,常常上山打野味。打来的野味也可拿去卖钱。

造反派们逼徐维义交代“苏修特务”的罪行。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情急之下,为自己罗织了一条罪名——“上山搞资本主义”。

徐维义如今已是村里最年长的一辈,颇得村里人尊敬。过去的许多事他已不愿多提。有时候在村里偶然遇到当年折磨他的造反派,他也会不咸不淡地打个招呼。

“苏修情报员”之死

徐维义的大姐嫁给了村里的民兵队长张运山,文革中被打成“苏修情报员”而惨死。

张运山被定的罪名是“苏修特务集团大头目”。据1979年县里给张运山平反的材料,他于1945至1947年给苏军当过情报员。村里老人们说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将一份日伪名单的情报送给了苏联红军。

张运山被关进牛棚后,每天晚上都有造反派来光顾张家,房前屋后,掘地三尺。“若是情报员,家里必定藏了电台和坦克、枪支之类的武器吧,但是他们什么都没找到。” 徐桂芝的儿子张玉福说。

最后全家人被驱逐到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里面只有一张炕。“每天白天干活,晚上开二哥的批斗会。我就在台下看着,我不想看都不行,必须得看。”张运山的妹妹张淑娟说。

终于有一天,趁大家都去田里干活,只有一个年轻女造反派看着,张运山跳井身亡。

文革使村民沉默自卑

文革的风暴过后,村子变得沉默且自卑,村里人对自己的外貌变得敏感。他们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容貌,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唯一的办法,是找汉人结婚,逐渐稀释自己的俄罗斯血统。

“咱们这种血统的人,尽挨斗,再找这种血统的人,要是再来一个文化大革命怎么办?”在饭桌上,老人苦口婆心教育下一代。

第二代中俄混血儿徐月娥是现任村妇女主任,也是县人大代表。1990年代她去北京开会时,有人问她是哪里人,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你既不是俄罗斯人,看上去也不像是中国人。”

(责任编辑:李明)

相关新闻
【新纪元】陈光诚出逃 撼动中共政权
[历史今天] 5.12汶川地震 是天灾更是人祸
【历史今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始末
《真实的江泽民》第四章  透过高层内斗的迷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