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策冲击 中国令跨国制药公司很头痛

人气 2
标签: , ,

【大纪元2012年07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李赛琳编译综合)中国似乎注定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然而跨国公司(MNCs)能否在中国获得具有吸引力的相似利润则非常值得怀疑。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在中国运营的制药公司已经承受了一系列的政策冲击,挫伤了这些公司投资中国的积极性。

中国: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

据CNBC报导,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中国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目前它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进入中国的十大跨国制药公司,2011年在中国境内的销售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这些跨国公司的成长率从15-32%不等,平均增长率大于27%。

增长潜力带来的兴奋感,让辉瑞(Pfizer)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这样的公司作出重大举措,将资源定位从发达经济体转向中国,但是跨国公司能否在中国长期获得成功仍是问题。

像波士顿科学(Boston Scientific)、强生(J&J)和美敦力(Medtronic )等医疗器械公司,都在积极拓展中国市场。 即使是保险公司WellPoint也宣布进入中国,希望可以发展私人医疗保险业。

受政策冲击 跨国公司在中国难获利

在第12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承诺要扩大国家的公共保险计划,大幅度投资建设新的医院和诊所,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显然,跨国医药公司有理由对中国的市场机会感到兴奋,但它们近期的经历也应引起注意。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面临如此明显的双重压力:既要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又要控制成本。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在中国运营的制药公司已经承受了一系列的政策冲击。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政策,就是消除大约100个跨国公司在中国销售药品的定价差别。在过去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作为中国政府和制药业所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这些药物受益于特殊定价。

政府采用安徽模式(一种招投标方式)采购基本药品后,使某些药物的价格减少多达90%,但是也同时被质疑难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安徽模式已经导致几个高调的质量问题,但是因为它确实降低了许多处方药的成本也让省级官员获得好评。

对在中国的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来说,卫生部是否会继续支持安徽模式,甚至将其扩展到医疗器械部门,或选择一个更全面的国家定价策略来评估质量和成果,将是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最近修改了专利法,使得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药品有可能被施以强制许可证(compulsory licenses)。 强制许可制只在罕见的情况下使用,例如一种特定药物过于昂贵,但又为公众健康所必需。强制许可制受世贸组织的协议保护,是强大的谈判工具。

以上政策中的任何一条,都令这些公司感到不安。 把上述政策合起来看,则说明从事医疗保健的跨国公司可能无法成功开发中国市场。

投资者需关注可能的经济衰退将如何影响政府的投资计划,以及拟议中的改革措施,如对医疗行业实施物质刺激、价格管制和技术转让等,虽然这些措施可能有助于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它们将极大地挫伤跨国公司到中国进行投资的积极性。

中国追求经济改革 忽视公共健康

去年10月26日,公布美国著名智库“外交关系协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黄严忠(Yanzhong Huang)的题为“东亚病夫”(The Sick Man of Asia)的文章,称中共领导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长期忽视公共健康。

毛泽东时代建立的医疗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瓦解,政府医疗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1.1%左右下降至2002年的0.8%左右(2002年,美国政府医疗开支占GDP的6.7%)。

中共上世纪80年代推出市场改革也再次重挫已经衰弱的医疗体系:截止2003年,超过7成的中国人完全没有医疗保障。

文章指出,尽管面临以上诸多问题,更关注经济增长的中共领导人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国民众疾患状况愈趋恶化,直接威胁中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甚至会威胁中国政体稳定。◇

相关新闻
广州公务员公费医疗达14亿 超农民医保总额
荷兰公司非法侵犯医疗隐私遭抵制
深圳医疗系爆腐败 被指医改后遗症
加人手术轮候时间 各省参差不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