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珍珠之光 透視維梅爾」特展臺北開幕

人氣: 9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國立中正紀念堂18日至5月4日展出「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完整呈現「光影大師」(The master of light) 維梅爾所有畫作,六大展區中另有多項互動裝置,是臺灣首次以維梅爾為主題的大型藝術教育展。

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1665-1667年 油彩、畫布 46.5 x 40 cm(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 海牙)。

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

維梅爾生於1632年,當時荷蘭躋身為歐洲最繁榮的國家,雖是蕞爾之地,卻與全球貿易且藝術蓬勃-維梅爾的時代,正是荷蘭的黃金時期。維梅爾身後僅留下37幅畫作,他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最為人知的作品之一,畫中的女孩顯露了四分之三的臉龐,線條柔和的臉頰,配上微張的雙唇,黑白分明的水靈雙眸,直挺修長的鼻子,精緻的五官加上精心的裝扮,在深色背景中,成為散發光芒且惹人注目的仕女。

維梅爾 -《台夫特一景》 (View of Delft) 1660-1661年 油彩、畫布 98 x 117.5 cm (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 海牙)。

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 (The Milkmaid) 1658-1661年 油彩、畫布 45.5 x41 cm (荷蘭國家博物館,阿姆斯特丹)。

維梅爾-《持天平的女子 》 1662 -1665 年油彩、畫布,45.2 x 38cm(美國國家畫廊 華盛頓特區 韋得納收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維梅爾一生從未離開故鄉台夫特(Delft),後世對他所知不多。維梅爾的畫作非常珍稀,在短短的43年一生中,僅有37幅作品傳世。維梅爾在當時未能獲得應有的關注,但在兩百年後,他的影響力延伸到文學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穿風信子藍的少女」便是以維梅爾畫作為主題而衍生的暢銷小說。

維梅爾-《編蕾絲的女子》 1669-1671年 油彩、畫布 24.5×21 cm(羅浮宮 巴黎)。(鍾元翻攝/大紀元)

維梅爾-《持水瓶的年輕女子 》 1660 -1665 年油彩、畫布,45.5 x 40.5 cm(大都會美術館,紐約)。(鍾元翻攝/大紀元)

維梅爾-《小街》1657 -1658 年 油彩‧畫布,54.3 x 44 cm(國立美術館 阿姆斯特丹 荷蘭)。(鍾元翻攝/大紀元)

法國文豪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書中推崇他:「維梅爾的畫是世界中的片段,並在這些片段中把這個世界組合起來。」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也以維梅爾畫作「倒牛奶的女僕」為靈感,寫下《維梅爾》一詩:「只要那個國家博物館的女人,在畫出的寂靜與專注中,把牛奶從瓶中倒進碗裡,日復一日,這個世界就不應該結束。」

維梅爾-《天文學家》 1668年 油彩、畫布 50.8x 46.3 cm(羅浮宮 巴黎)。(鍾元翻攝/大紀元)

維梅爾-《耶穌在馬大和馬利亞家中》 1654-1656年 油彩、畫布 160x 142 cm(蘇格蘭國家畫廊 愛丁堡)。(鍾元翻攝/大紀元)

維梅爾-《戴安納和她的同伴》 1653-1656年 油彩、畫布 98.5 x 105 cm(莫里斯宮皇家美術館 海牙)。(鍾元翻攝/大紀元)

「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共分為六大展區,其中前三區「創作起源─台夫特的風景」、「追尋時光─維梅爾的一生」、「神秘隱喻─畫作中的秘密」為靜態展示。第四區的「透視之眼─維梅爾的光影」,以不同光源變化,讓觀眾親眼見證就是那道光,讓維梅爾被稱為「光影大師」。

維梅爾-《信仰的寓意》 1671-1674年 油彩、畫布 114.3×88.9 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紐約)。(鍾元翻攝/大紀元)

國立中正紀念堂18日起展出「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17日下午舉行開幕記者會,主辦單位邀邀請的珍珠少女(右)與維梅爾的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合影。(鍾元/大紀元)

國立中正紀念堂18日起展出「珍珠之光─透視維梅爾」特展,17日下午舉行開幕記者會,荷蘭台夫特維梅爾中心 Herman J. Weyers館長上台致詞。(鍾元/大紀元)

第五區「樸實呈現─維梅爾的色彩」,陳列當時製作顏料用的珍貴青金石和其他原料;第六區「大師體驗─維梅爾的時代」,重現維梅爾的畫室,讓觀眾體驗維梅爾擅用的暗箱技術,還可現場變裝,化身為維梅爾畫中主角。

(責編:林詩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