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抑制炒作 台專家:從公告地價調漲開始

人氣: 22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5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蕭軒台北專題報導)房地產市場因房地合一稅制即將於明年元旦上路,呈現價量下修的趨勢。然而,台北市房屋平均總價逾2,300萬元,即便房價崩跌近五成,1,200萬元的房子,年輕人也很難只靠自己負擔。

不少民眾將房價高築問題矛頭指向建商,但有不少建商直言,房屋蓋在土地上,土地取得成本就那麼高,房價降幅有限。意思是土地價格昂貴,房屋只能跟著加價;換種思考,若土地持有成本提高,即無法囤地炒作,土地價格下降,房屋也跟隨之價跌。

「炒地皮」的禍源

「同樣100萬元,會增值的土地,每年繳稅不到1,000元,會折舊的汽車,卻要繳超過1萬元。」前內政部地政司司長吳萬順指出其中不合理之處,他列舉實際數據,在現行法規下,自用住宅戶持有100萬元的土地,每年應繳稅額僅160元,非自用住宅戶每年應繳稅額則僅800元。

土地持有成本嚴重偏低,稅基和稅率計算,幾乎得到「累退稅」的結果,加上土地稀有特性,交易價格年年上漲,囤地、炒作的亂象應運而生。

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旺根舉例,不動產網路交易平台表示,1,300萬元即可購買公告現值4,000萬元的農地。

購買農地可節稅,又農地無須繳納土增稅、地價稅、贈與稅和遺產稅,且未來可興建農舍、等待變更,林旺根直言,「持有成本低廉,助長囤地惡行。」

受財團箝制 地方政府「平衡」數據

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創會理事長卓輝華表示,土地政策兩大工具為土地增值稅與地價稅。「土增稅在房地合一稅制做了一些解決,地價稅與公告現值、公告地價有關,也引發許多爭議,事實上應該要改革。」

保障低廉的地價稅,表面上是優惠於民,實際上卻能產生囤地炒作、地方財政虧損、房價高漲等惡意後果。

農地是免稅地,公告現值上儘量拉高,民眾也不會抗議,所以出現可用市價1,300萬元買到公告現值4,000萬元農地的情況。卓華輝說,「拉高免稅地價、壓低應稅地價,數據看似平衡了,卻出現嚴重的稅收漏洞。」地方財政缺口向中央請求援助,低廉的土地持有成本又產生囤房和炒作。

為何地方政府要做出這樣的賬面數據?吳萬順語重心長地說,他出身中央地政單位,很明白問題的癥結在於地方政府。「每年地政司都會行文地方政府,說明調整公告現值與公告地價。但是形同虛文,他們(地方)不理(中央)。」

此外,吳萬順點指出,地方首長跟議會代表為政治因素受大財團箝制,「財團越有錢、土地越多,就壓制政府不要調漲公告現值、公告地價。」他呼籲地方政府首長,應合理調整公告地價。

花敬群:公告地價應漲5成

房市改革行動聯盟代表、桃園市與新竹市地價評議委員花敬群表示,台灣的公告地價長期嚴重不足,使房地產市場嚴重扭曲。他說,「現在好不容易遇公告地價3年調整一次,懇請地方政府正視此一問題,將公告地價上調50%作為目標。」

調漲公告地價將影響民眾地價稅額,即使原本地價稅偏低,一次上調5成是否太過激進?對此,花敬群提出統計數據,「比照各國地價,日韓地價為台灣的5倍,歐美則為台灣的10倍。今次希望地價提升50%,其實只是輕輕地跨出一步。」

此外,花敬群提到,公告地價調漲50%的前提下,占所有土地31.4%的自用住宅用地家戶,平均每一戶增加稅收只有380元;占所有土地52.3%的第一級用地加戶(小地主)平均在公告地價調升五成之後,平均增加的稅負是923元。

他強調,全台灣83.7%的地主,在公告地價調高5成之後,所增加的稅負低於1,000元,僅1.7%的大地主增加超過1萬元的稅負,「但是這樣的調整,卻會讓縣市政府增加至少350億元以上的地價稅稅收。」花敬群認為,提高公告地價50%是一項劫富濟貧的重要改革。卓華輝則補充,公告地價也應每年調整。

巢運發言人彭揚凱則表示,盼雙北市首長帶領六都快先進行公告地價的合理調漲,也建議中央政府將對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補助款,具體連結地方政府在公告地價調整的努力,「未來在公告地價怠惰的地方政府,應該在統籌分配款裡面,把應該漲卻沒有漲的幅度,直接扣除。」

責任編輯:芸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