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你不知道的紫禁城祕密 宮中為何無積水之患

【大紀元2017年10月23日訊】中國明清兩朝皇家禁地紫禁城有許多祕密,其中的水利技術也大有玄妙,不但有效防止了積水之患,而且對飲水系統也有很特別的幫助。

近期的一篇《文化週刊》介紹,在70多公頃面積的紫禁城中,有長1200米的河流。河流從西北城角引入紫禁城的護城河,水從城下涵洞流入,順西城牆南流,由武英殿前東行迤邐出東南城角與外金水河匯合。

故宮金水河。(公有領域)
故宮金水河。(公有領域)

這道河流對於紫禁城內千株松柏起了灌溉的作用,在調節空氣和消防利用上都有好處。夏季,這條河流又是全宮城中雨水排泄的去處。

據研究,故宮中雨水排泄管道,在開始設計和全宮規劃時有一個整體的下水系統安排。它的原設計圖雖然已看不見了,可是現存的溝渠管道,除被地上建築物變革而被破壞一部分外,經實際疏通調查發現它的幹道、支道、寬度、深度設計都是比較科學的。

護城河與角樓。(pixabay)
護城河與角樓。(pixabay)

遇有暴雨時,各殿、院、庭的雨水都能循著排水系統導入紫禁城中的河流裡,然後迂迴出城,匯入外金水河,東出達於通縣運河流域。因此在宮中無積水之患。

結冰的故宮護城河。(公有領域)
結冰的故宮護城河。(公有領域)

明代開鑿的筒子河寬52米、深6米、長3.8公里。不但增加了宮城防禦,而且還具備排水乾渠和調蓄水庫兩重功能。筒子河的蓄水量可達118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小水庫。在這個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紫禁城,筒子河的蓄水起著重要作用。即使紫禁城內出現極大暴雨——例如日降雨量達225毫米,同時城外洪水圍城,筒子河水無法排出城外,紫禁城內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能使筒子河水位升高1米左右而已。

紫禁城的飲水

颐和园望玉泉山.(公有領域)
頤和園望玉泉山。(公有領域)

 

至於紫禁城的飲水問題,五百多年前的設計完全依賴鑿井取天然泉水。

故宮的房屋間數以四柱一間計算,在當時全部房屋約萬間以上。明清兩代王朝,日常生活在皇宮裡的約近萬人的給飲水問題,除帝后的飲水是每日由京西玉泉山用騾車運水外,其餘近萬人中大約8000到9000人都聚集在住人區。

三大殿9萬6千多平方米面積不設一井,內廷東西六宮及其他若干建築群,每一宮院至少有井2口或3口。值班人員和警衛人員區設井更密。這完全是根據需要而安排的。

筒子河。(公有領域)
筒子河。(公有領域)

由於鑿井工程的需要,在故宮裡又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小型盝頂井亭建築,成為宮苑中一種特殊的建築結構。同時,小亭飾以皇宮彩畫,小巧玲瓏。井亭不僅是生活用水所需,也是一種特殊的建築藝技陳設。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