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鮮為人知的巴頓求學生活,一個倒楣的富二代如何走上人生巔峰?

【字號】    
   標籤: tags:

鐵血將軍巴頓在二戰中的故事早已為多數軍迷所熟知,他堅定、狂熱甚至有些魯莽、一根筋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巴頓最終成為這樣一位獨特的軍人,與他的童年、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以及初入軍營時所受到磨練有很大的關係,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巴頓將軍是如何從一塊「粗鋼」被煉成「合金」的過程。

▲巴顿将军的标准像
▲巴頓將軍的標準像

先天不足的貴族小子

巴頓的全名是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1885年11月11日(居然出生於光棍節,不過人家可沒成光棍)出生於今天聖瑪利諾附近的一個農場。巴頓家族可謂軍人世家,巴頓的爺爺和大伯父均在南北戰爭中戰死沙場,其父老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Sr.)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校,但最後並未從軍,而是成為了一名律師和檢察官。老巴頓擁有810公頃的大莊園,生活優渥,家境殷實,無論經濟條件還是社會地位,老巴頓一家都屬於當時的上流社會,所以可以說巴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貴族小子。由於受到軍人世家的影響,再加上小男孩的天性,巴頓從小就非常喜愛軍事,經常做的事情就是閱讀各類軍事書籍、舞槍弄棒。在他7歲的時候,父親給了巴頓一把.22步槍,巴頓竟然用這支槍射中了放在籬笆上的橘子,老巴頓非常高興,從此這支步槍就成了巴頓童年的玩具(這真是好多小男孩的夢想啊)。

上帝似乎要有意考驗巴頓。巴頓雖然家境不錯,但是卻有一個重大的缺限——閱讀失常症,這是一種神經性疾病,症狀包括讓人對學習和書本有沮喪感、只能維持局部注意力,發作與恢復不由人掌握。這種疾病當時並未被當成一種「病」,患有此種疾病的人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品性有問題,不是「笨」就是「懶惰」。所幸巴頓的父親並不認為兒子是「低能兒」或「紈絝子弟」,而是認為巴頓只是需要調整,進而做出一個保護小巴頓的決策——推遲上學。因為按正常年齡上學的巴頓肯定會因為閱讀和讀寫方面的缺陷導致歧視和嘲笑,進而會喪失自信(好多被家長逼瘋了的苦孩子們看到這裡要羨慕了吧……)。事實上巴頓直到12歲才正式上學,就讀於克拉克學校,這比普通孩子要晚得很多了。當然,在這段時間中,巴頓也並沒有閒著——他一直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和體育教練的訓練。能長期聘請「私教」教育子女,自然還是由於老巴頓優越的家境。

毫無疑問,這是巴頓成長的第一個關鍵,試想如果他的父母不是如此細心地替他考慮了這些問題,即使家境富有,巴頓也將會因為自身而遭到嘲諷譏笑,信心受挫,甚至崩潰,很難成為一個身心正常的人,更不要說成為一名成功的將軍了。

少年巴顿和父亲,小巴顿一脸稚气,但已经有了父亲一般的眼神
▲少年巴頓和父親,小巴頓一臉稚氣,但已經有了父親一般的眼神

但即使12歲才上學,巴頓仍然受到了同學們的羞辱和嘲笑——他的閱讀失常症仍然困擾著他——同學們模仿他彆扭的發音,出錯的拼寫,還有不少同學的成績也超過了他。這讓從小爭強好勝的巴頓感到了巨大的反差和壓力,他難以接受這一切,甚至在夜晚獨自流淚(畢竟還是孩子),為此他不得不寫信向父親訴苦。老巴頓其實也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只能以家族榮譽相激勵,用「巴頓家族的人永遠不能輸給別人」來鼓舞兒子。在以崇尚個性獨立為傳統的美國,這種說法顯得有點另類,不像典型的美國人,倒有點中華文化中「光宗耀祖」的意思。不過事實證明,這種另類的激勵對巴頓是有效的,巴頓硬是憑著一股子牛勁抵抗住了閱讀失常症的折磨,成績不斷提高,其中尤以操行成績為佳,顯示了他過人的自律精神。

兩所軍校、三個一年級的磨鍊

巴頓在克拉克學校上了六年學後,已經十七歲了,到了中學畢業的年齡,面臨著人生的再次選擇。經過長期的觀察,校長克拉克博士認為巴頓是一個有遠大志向和特殊天賦的人,但是也有短處。於是他找到老巴頓,表示應該讓巴頓尋找一條能夠揚長避短的道路,或許能成就一番事業。非常了解兒子的老巴頓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立即準備讓巴頓報考軍校。

考軍校自然以西點軍校為首選,但直接考西點對於當時的巴頓來講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他只上了六年學,知識積累不夠,另外他的成績雖有進步,但仍然受病症影響,拼讀還是有問題,通過考試並無把握。於是老巴頓為兒子選擇了一條比較穩妥的迂迴路線——先就讀錄取條件較低的預備軍官學校弗吉尼亞軍校(正好又是老巴頓的母校),再考慮西點。

▲弗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弗吉尼亞軍校(Virginia Military Institute)

於是,在1903年9月巴頓順利考入弗吉尼亞軍校,成為一名一年級的「老鼠」(高年級生對一年級生的蔑稱)。不過巴頓與眾不同,軍人世家的傳統、成為軍官的理想、中學時養成的自律習慣發揮了作用,使得他並沒有像通常的一年級生那樣惶恐和膽小,而是很快適應了軍校生活。巴頓嚴守紀律,著裝整齊,頗有天生的軍人范兒,甚至被等級森嚴、一貫蔑視一年級生的高年級學員視為「自己人」,並拉他入伙,加入了「兄弟會」。這對巴頓來講,能夠被同學們另眼相看,獲得認同,是精神上的一大激勵和收穫。

老巴頓為兒子設計的路線後來得到了成功,經過幾個月軍校的錘鍊,巴頓進步明顯,並於1904年1月通過了獲取議員推薦上西點軍校資格的競爭考試,由於同時還獲得了弗吉尼亞軍校教務處的學業優秀證明,使巴頓無需再參加西點的入學考試就可以直接被錄取,巴頓一家頓時為之欣喜若狂。

▲ 二十世纪初的西点军校,
▲ 二十世紀初的西點軍校,

巴頓在這裡踏上了真正的軍人之路

1904年9月,巴頓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了夢想中的西點軍校,又成了一名一年級「老鼠」。與預備軍官學校不同,西點的訓練和要求要嚴酷很多,學員的淘汰率也很高,以至於有「哈德遜地獄」之稱,不過這似乎正合巴頓好勇鬥狠的個性。經過弗吉尼亞軍校的鍛鍊,巴頓對於西點的嚴酷生活不僅沒有絲毫畏懼,反而自我加壓,尤其在軍事、體育方面表現很突出。但巴頓患有的閱讀失調症在此時顯出了不利影響——他的文化課,數學、外語等,都比較吃力。一年級結束時,巴頓的數學成績竟然排名全班倒數第一,按常規巴頓將被淘汰出局,但校方考慮巴頓別的方面比較優秀,允許他回讀一年。所謂「回讀」,其實就是留級,這意味著他還得再當一年「老鼠」。

▲西点军校时期的巴顿(帅哥)
▲西點軍校時期的巴頓(帥哥)

因為成績差而被留級對於任何一個學生來講,都是重大打擊,對好強的巴頓來講更是如此,正如他在日記中寫道的那樣:「有時我恐怕是可憐的幻想者中的一員……一個總是嚮往成功而從未成功的人,如果我確實如此那麼這不會讓我在十年前就離開世界仁慈,因為我無法想像有什麼比活著承認自己失敗更不可接受的。」如果不是有要成為偉大軍人的雄心壯志,巴頓很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不過爭強好勝的巴頓顯然不願放棄,緩過勁來的他在暑假請了一名家庭教師,發瘋般地補習,在接下來的一學年中更是如此。當巴頓的第三個一年級結束時,他的文化課成績終於達到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得以順利升入二年級。

升上高年級的巴頓要負責帶領低年級生,由於他對於成為一名出色軍官的願望十分執著,對屬下的要求也很嚴格,甚至有些刻板,因此並不受人歡迎,被稱為「豪豬刺」。不過巴頓對此並不在意,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做一個標準的軍官,顯示出十足的自負。就這樣,憑著這股蠻勁和近乎苛刻的自律,巴頓在軍事和體育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跨欄紀錄保持者、優秀的擊劍運動員、步槍手槍特級射手……,同時還以著裝標準、軍姿優美和勇氣十足而聞名全校。1909年夏,巴頓從西點畢業,並且選擇了他認為富有騎士精神和紳士風度的兵種——騎兵,被分配到芝加哥附近的謝里登堡(Fort Sheridan)第15騎兵團,授予少尉軍銜。自此巴頓開始了真正的職業軍官生涯。

小試身手,初露鋒芒

在巴頓成為軍官的最初幾年裡,並無戰事發生。1912年,巴頓代表軍隊參加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夏季奧運會中的現代五項比賽。在43名參賽者中,巴頓總成績排名第5。1915年,巴頓為了避免被派往遙遠而閒暇的菲律賓,通過自己的遊說,被重新分派到駐紮於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Fort Bliss)的第8騎兵團。該團部署在此是因為當時墨西哥的政局不穩,可能爆發內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巴頓很快迎來了他軍旅生涯的第一仗,儘管規模不大,但卻奠定了巴頓的作戰風格,開啟了從此以後的勝利模式。

位于美墨边境的布利斯堡
位於美墨邊境的布利斯堡

當時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波費里奥·迪亞斯已經統治了30年,被另一位領袖人物弗朗西斯科.馬德羅推翻,馬德羅有一個武裝支持者——潘喬.比利亞。

▲潘乔.比利亚
▲潘喬.比利亞

三年後,馬德羅被其部下韋爾塔殺害,韋爾塔自封總統,並迅速建立起一個變本加厲的獨裁政權。潘喬.比利亞也在被清除的名單中,但他僥倖脫險並逃往美國,在尋求到了一些援助後潛回墨西哥,又拉起了一支武裝,準備推翻韋爾塔後自任總統。但令其意外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卻不支持他,而是支持另一支武裝的首領卡薩蘭。1914年卡薩蘭成功推翻韋爾塔,當上新總統。失意的潘喬.比利亞老無所依,逐漸淪為在美墨邊境上流竄的武裝團伙。

▲潘乔.比利亚的队伍颇具规模
▲潘喬.比利亞的隊伍頗具規模

而最終令美國惱怒的是,潘喬.比利亞於1916年3月越境洗劫了新墨西哥州的哥倫比亞小鎮,而且喊出了「多殺美國人」的口號。美國總統終於下決心派潘興將軍率軍深入墨西哥清剿比利亞。早就非常渴望參戰的巴頓如同看見了獵物的獅子一樣興奮,並且主動請纓,說服潘興將軍把他派到了對比利亞的追捕行動中,而不是擔任原先分派的巡邏任務。

▲在墨西哥营地里的巴顿, 已经颇有些后来铁血将军的模样了
▲在墨西哥營地裡的巴頓,已經頗有些後來鐵血將軍的模樣了

在這裡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巴頓的武器。他的配槍本來是當時美軍的制式裝備M1911手槍,但巴頓覺得該槍扳機力過大,於是自行打磨擊發機構,但是研磨過度,扳機力又變得太小,導致手槍走火,打傷了自己的大腿。

從此巴頓就不再使用自動手槍,而是自己掏了大約50美元購買了一支採用象牙握把並刻有花紋的M1873柯爾特單動左輪手槍,該槍又被稱為“和平締造者(和事佬)”,從此成為巴頓的重要象徵。

▲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巴顿 配枪—柯尔特M1873
▲在博物館中展出的巴頓配槍—柯爾特M1873

 

▲二战中的巴顿。注意其腰间所挂的仍是 装有象牙握把的定制版柯尔特M1873
▲二戰中的巴頓。注意其腰間所掛的仍是裝有象牙握把的定製版柯爾特M1873

1916年5月,巴頓領受的新任務是追捕比利亞的保鏢頭目卡德納斯。一天,巴頓獲知一個情報,稱卡德納斯可能藏身於魯維奧村附近的農場。巴頓決定來一次偵察,他率領7名士兵和一名翻譯,乘坐3輛汽車,以購買馬匹的名義進入村莊,向村民打探消息。先前得到的情報很快被確認,巴頓率部來到農場,將其中兩輛車布置在西南方向,自己則率領兩名士兵乘車到達農場西北方向。到達位置後,他命令兩名士兵到西部和北部偵察,自己則下車徒步偵察,沒想到這正好使巴頓與敵人狹路相逢。

隻身偵察的巴頓很快遭遇了三名騎馬的武裝人員,此三人發現巴頓後也很吃驚,一開始並未打算與巴頓交鋒,而是轉身脫離。但很快就發現農場已被包圍,而巴頓是一個人,還沒有步槍,是包圍圈中最弱的一環,於是三人策馬向著巴頓而來。此時的情況對巴頓很不利,人數是一對三,而這三人的火力還很強,有手槍和毛瑟步槍。但是一心渴望戰鬥、勇敢無畏的巴頓哪裡會懼怕這些。他直接迎了上去,在對方搶先開火的情況下,用手中唯一的M1873(柯爾特單動左輪手槍)還擊。由於對方是在騎馬顛簸的情況下射擊,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準頭,而在西點就是特級射手的巴頓很快就擊傷其中一人的手臂,但此人並未從馬上跌下。巴頓立刻意識到應該先打擊敵人的馬匹,在很快就擊斃了一匹馬並躲進灌木叢中再次裝彈後,巴頓又擊倒了另兩匹馬。其中一人在馬匹倒地後掙脫出來,被巴頓一槍打倒。另一人試圖逃跑,被聞訊趕來的另兩名士兵擊斃。而第一個被巴頓擊傷手臂,馬匹也被打倒的人,在發現脫身無望後舉槍自盡。通過搜檢屍體,發現此人正是主要目標卡德納斯。此時巴頓手下的士兵都已趕到,為避免比利亞的報復,巴頓下令立刻撤離,他命令士兵將三具屍體綁在車上,在擺脫了聞聲而來的四十多名騎兵的追擊後,於當天下午返回營地。

潘興將軍對巴頓的戰績非常滿意,大加讚賞,並送給他一個「匪徒」的綽號。這次小戰鬥實際也是美軍第一次在實戰中乘車作戰,巴頓無意中開創了摩托化作戰的先河,也奠定了巴頓之後的作戰風格——堅決果斷地快速突進,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這樣的風格倒是與中國漢代名將霍去病很類似,都強調機動性,強調速度和果敢,他們的第一戰也都是自主尋找戰機,帶領小股部隊,靠機動作戰取得戰果。

巴頓是這樣煉成的

巴頓在性格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股勇敢到近乎莽撞的勁頭,在實戰中對捕捉戰機有著高度的敏感,對自己有苛刻的自律,傲慢到有些自負,對戰鬥之渴望冠乎古今——他曾公開宣稱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被戰爭快結束時的最後一顆子彈打死」,無仗可打就心癢難耐,這簡直就是「天生」為戰鬥而生的理想軍人。然而,這樣的巴頓真的是「天生」的嗎?

如果把人生比喻為火炮發射,那麼只要在炮彈在膛內運動時被賦予了足夠的速度和正確的方向,出膛後的炮彈只需憑藉慣性前進,就會飛向正確的目標,外面的風吹雨打只會產生很小的影響。巴頓之所以成為巴頓,是他的家庭、學校、自己以及軍事實踐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塑造,如果要說哪個因素更重要一些,那麼排名第一的一定是他的父親,或者說他的原生家庭。

如果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老巴頓差不多是一位比較完美的父親。小時候的巴頓實際上是有個明顯缺限的孩子,世上多數父母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往往不容易找到正確的處理之道。但老巴頓卻能夠用自己有理性的愛,看似粗放實則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的成長,沒有讓巴頓在幼年留下心理創傷,同時還把許多對人生有益的特質,比如勇敢、自信、不懼困難等,「刷」進了巴頓的心中,成為了後來「鐵血巴頓」的種子。可以這樣講,在老巴頓的引導下,即使巴頓最後沒有從軍,他亦會在別的方面做出一番事業。

除此之外,美國成熟的軍官培養體系成為了「錘鍊」巴頓的關鍵因素。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美國各軍種的軍校已經比較成熟和高效了,可以像流水線一樣培養出高質量的軍官。西點就是這樣一部「生產線」,巴頓經過這樣一番「製造」後,「雜質」被清除得更乾淨,還被加進了許多有益的「成分」,比如卓越的領導力、高超的射擊術等,畢業後的巴頓就已經是一塊發亮、成型的「合金鋼」了。再經過實戰的考驗,就像又「鍍」了一層金,更加耀眼。

▲一战时的巴顿
▲一戰時的巴頓

在二戰時期,進攻齊格菲防線時巴頓下達了一道世界戰爭史罕見的命令;「只要能弄到油料,使我們的坦克衝鋒,不管是偷美軍的,還是偷德軍的,我就放他三天假 」。

13

在戰場上,巴頓經常親駕坦克、吉普沖在一線,他以「軍人因奮勇向前而死的概率遠遠小於被動防禦而亡概率」的觀點,贏得了一次又一次戰役的勝利。

1944年12月,做困獸之鬥的希特勒下令發動阿登戰役,德軍中路突進過快,形成了劍狀的「突出部」。這就是極其慘烈的「突出部」戰役,利用惡劣天氣,集中最後一點優勢兵力向盟軍發動反擊。措手不及的美軍連連敗退,只有101空降師在被包圍的情況下堅守住了巴斯托涅小城,但他們也急需救援。

此時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正在薩爾布呂肯與德軍戰鬥,在戰局發生急劇變化時,盟軍統帥部決定讓巴頓北上救援。由於巴頓事先已經讓參謀部提前制定好了應對不同情況的方案,因此行動迅速,立即脫離了與當前敵人的戰鬥,在天氣非常惡劣的情況下,於兩天內到達巴斯托涅,為守城美軍打通了補給線。

▲巴顿北上求援路线
▲巴頓北上求援路線

無論是他的上級和盟友,還是敵人,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而這也再次顯示了巴頓高超成熟的指揮藝術。巴頓自己也對此戰非常滿意,稱解救巴斯托涅是「我們迄今為止所進行的最輝煌的行動,而且在我看來也是這場戰爭中最傑出的成就,這是我最大的一戰。」

阿登戰役結束後,德軍精銳盡失,巴頓實施長途奔襲的阻力更小,行動更加迅速,以至於出現過在接到命令前就已經攻占了某地的情況。從1944年8月1日加入戰鬥開始,到1945年5月9日德軍投降為止,第3集團軍共計連續作戰281天。這一期間跨過了24條大河、占領了21萬1000平方公里土地,12000個城鎮。擊斃、擊傷和俘虜了181萬1388名德軍士兵,相當於第3集團軍人數的6倍。

1945年5月初,巴頓的第3集團軍一直推進到奧地利邊境。在9個月的推進過程中,巴頓部隊殲敵140餘萬。4月16日,巴頓被晉升為四星上將。斯大林對第3集團軍給予了最高的讚揚,他當著紅軍參謀長的面說,「像第3集團軍橫跨法國的進軍,對紅軍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且肯定是做不到的。

名將隕落:

▲巴顿车祸座驾
▲巴頓車禍座駕

1945年12月9日,巴頓在外出打獵時突遇車禍而受重傷,布雷德利將軍在回憶錄中說:「的確很少有哪位將軍的戰場指揮才能可以超越巴頓,但巴頓也有自己難以征服的對手:他管不住自己那張大嘴」。12月21日在德國海德堡醫院安眠在妻子比阿特麗絲的懷中,巴頓去世,享年60歲,古典意義的戰爭隨著巴頓的去世在世界範圍內全面終結了。

巴頓生前表示過,只要有一個弟兄留在阿登,他今後就葬在那裡。幾天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盧森堡哈姆的美軍公墓中一處被確認「彈坑」的地方,因大部分陣亡人員已遷回美國故土,巴頓陪著第三集團軍剩餘5076名「突出部」作戰陣亡弟兄一起長眠在異鄉盧森堡。巴頓是唯一一位葬於祖國之外的將軍,緊挨巴頓的是一位上等兵:底特律人約翰赫齊瓦恩。

在巴頓去世那天,他的愛犬“威利”仿佛感受到了主人的離去,趴在地上嗚咽……

▲威利在巴顿去世当天,卧地呜咽
▲威利在巴頓去世當天,臥地嗚咽

(讀者Joyna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