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讓世界了解臺灣 北美臺灣研究會斯坦福開講

參加第23屆北美臺灣研究會的與會學者和研究生合影。(北美臺灣研究會提供)

人氣: 6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5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驍然報導)5月25日至27日,以青年學者為主體的民間學術組織「北美臺灣研究會」(NASTA)移師加州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舉行第23屆年會。期間圍繞「臺灣作為實踐、方法和理論」為主題,召開多場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議題的研討會,吸引北美和臺灣等地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學者、研究生共140餘人參與,發表論文64篇。研究會共同主席彭琪庭表示,臺灣研究具有主體性和獨特性,希望北美學界多給予重視。

拓展臺灣國際空間 政治議題最熱門

川普新政府上臺後,臺、美、中三方未來的走向如何是研討會的熱門話題。作為東道主,斯坦福大學民主發展暨法治中心 (CDDRL)臺灣項目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參與了這一問題的圓桌討論,他認為目前三方關係不會有太大變化。祁凱立說:「兩岸都不想打破現狀。因為習近平正忙於19大,穩固人事布局;而蔡英文新政府的改革也面臨著壓力。」

斯坦福大學民主發展暨法治中心臺灣項目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參與了圓桌討論。(林驍然/大紀元)
斯坦福大學民主發展暨法治中心臺灣項目主任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參與了圓桌討論。(林驍然/大紀元)

對此議題,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科學系博士生陳方瑀認為,臺美關係的突破尚需時間去達成,但就細部的小政策來說,已在改善之中。他給出評判臺美關係的參考點,比如「雙方官員互訪程度、外交官員的待遇、各州跟臺灣的貿易往來」等。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楊昊教授,發表了有關「新南向政策」的演講。(林驍然/大紀元)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楊昊教授,發表了有關「新南向政策」的演講。(林驍然/大紀元)

作為受邀學者,來自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楊昊教授發表了有關「新南向政策」的演講,他認為該政策具有里程碑意義,讓臺灣成為區域負責任的利害關係國的一分子。楊昊說:「過去臺灣只是為東南亞提供援助,某種程度上是不平等的關係設計。而現在的新南向政策有自己新的任務跟使命。」

學習中文 讓他們愛上臺灣研究

年會現場,不乏講著流利中文的國際學者。來自日本、畢業於東京大學中文系的松崎寬子博士大學期間到臺灣留學,愛上臺灣文化,還學習了歌仔戲。有別於臺灣人對日本的了解,她覺得日本社會對臺灣的認知並不多。這次松崎發表了有關在日臺灣移民小說家探索身分認同的研究,引發對日殖時代臺灣歷史的關注。

松崎寬子大學期間到臺灣留學,愛上臺灣文化。(林驍然/大紀元)
松崎寬子大學期間到臺灣留學,愛上臺灣文化。(林驍然/大紀元)

祁凱立為了學習中文,曾到中國北京大學留學。由於空氣污染和不習慣學校對留學生的管控,他轉到臺灣進修。正值陳水扁就任總統初期,臺灣社會民主政治氣氛濃烈,他與同學一道參加了紀念228的活動,留下深刻印象。「與北京有很大的不同,臺灣人人都在談論政治,並且非常熱情和友好」,祁凱立說:「作為對政治研究感興趣的人,你所需要的研究素材到處都有,很容易找到。」

由「非正式學術交流會」向純學術性機構轉變

1994年,一群「野百合學運」時代的留學生憑藉對臺灣議題的持續關注,創立了北美臺灣研究會。自1995年耶魯大學第一屆年會開始,每年選擇不同大學舉行聚會,參與者多是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經過20多年的耕耘和發展,該組織在臺灣研究從無到有的過程中扮演著開創的角色。

彭琪庭目前在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攻讀美國歷史。(彭琪庭提供)
彭琪庭目前在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攻讀美國歷史。(彭琪庭提供)

彭琪庭目前在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攻讀美國歷史,6年前參加北美臺灣研究會,找到了「關懷故土」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此「在研究的路上不再孤單」。作為共同會長中的一員,彭琪庭希望藉由組織架構的調整,讓「非正式學術」交流會朝「純學術性」方向轉變。按她的話說「讓會員的研究成果得到北美主流學術界的關注」「讓東亞系的人了解到,臺灣研究不是中國研究的一個分支」。

楊昊認為,北美臺灣研究會的學術研究不僅在提升臺灣的國際空間,也以某些議題上的成功經驗,影響著其他發展中國家。◇

(此文發表於1136A期舊金山灣區新聞版)

要想定期快速瀏覽一週新聞集錦,請點這裡。

責任編輯:王洪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