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代聖君李世民教子也有方 見物指喻給人無盡啟迪

作者:李耘

李世民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十分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親自從日常小事,從前人的成功與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啟發誘導兒子,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些教育方法,都有著現實借鑑意義,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史上,更有其光輝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李世民當上皇帝後,日理萬機,但仍不忘時時親自教誨兒子,做到見物指喻、教誨入微。

太子李治(即唐高宗)在幼年吃飯時,唐太宗就問:「你知道飯是怎麼來的嗎?」太子不知道。

唐太宗就告訴太子:「耕種是件艱苦的事,要靠老百姓一年到頭流汗出力,還要不誤農時,才能種出糧食,才有這飯吃。」

太子騎馬時,太宗問:「你知道怎樣愛護馬嗎?」太子也不知道。

太宗就耐心地對太子說:「馬能代人分擔勞苦。所以對馬要愛護,要時時注意讓它休息,不要用盡它的氣力。這樣才能讓馬經常為人代勞。」

太子坐船時,太宗問:「你知道坐船的道理嗎?」太子回答:「不知道。」

太宗就開導說:「船好比是皇帝,水好比是老百姓。水能載船,也能覆船。你將來當上了皇帝,能不小心謹慎嗎?」

太子坐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唐太宗看到就問道:「你知道怎樣利用這棵樹嗎?」太子回答:「不知道。」

唐太宗又耐心地說:「這棵樹雖然彎彎曲曲,但木工用墨繩一彈,就能把它量直。然後再用鋸子、斧頭,把它取直。做皇帝也是這樣,即使自己並不高明,但只要肯聽取別人的規諫,也能成為聖明的天子。」

太宗不但注意日常生活中親自教子,而且下令侍臣,為他訪察薦舉「正直忠信」的人做皇家弟子的老師。他親自選擇過德高望重的老臣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璃三人分別擔任太師、太傅、太保,並酌定太子拜見三位老師的禮儀。

他也要求老師們經常為太子和諸王「說百姓間利害事」,關懷民生,對太子和諸王的過失都要「極言切諫」,幫助改正。

太宗還對太子和諸王的老師們進行考核,並嚴明賞罰。太子右庶子令孤德,因對太子的不端正行為沒有規諫,受到唐太宗的的嚴厲「貶責」。而張玄素對太子「遊畋(即打獵)廢學」頻有進諫,被唐太宗擢授為銀青光祿大夫。

太宗在教子時,時常用漢朝以來皇家子弟因驕奢淫逸而祿位不保乃至王朝覆亡的故事,教誡太子和諸王。

他特地叫魏徵抄錄古來帝王子弟成功和失敗的事例,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頒賜諸王,並命「置之座右,用為立身之本」,使他們「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過」。他並且要求朝廷勛戚功臣抓緊對子弟的教誡,「使無愆過」。

太宗在他去世前一年,不顧年邁體衰,將一生「修身治國」的經驗,寫成了《帝範》一書,作為珍貴的遺產傳給太子。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