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工業化席捲而來 家庭奶牛場如何突圍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9年05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譚鑫新西蘭編譯報導)格倫·赫魯德(Glen Herud)是快樂牛奶公司(Happy Cow Milk Company)的創始人。他作為新西蘭最傑出的專家,認為家庭奶牛場在全球範圍內正急劇消亡。

在2000年至2014年間,美國有57%的奶牛場關閉,59,826名奶農破產。與此同期,丹麥、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奶牛數量減少了36%至76%。

消費者研究顯示:人們不喜歡「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工廠化農業。在一項調查中,城市消費者普遍認為,理想的奶牛場應該是有機的、小型的、由家庭農場主經營、並以社區為中心的。

但這種類型的農場都在賠錢。奶牛不足200頭的農場每升牛奶損失25分;牛群的規模在200頭到1999頭之間,維持收支平衡;只有牛群規模在2000頭以上,每升才有15分的微利。

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牛奶是極容易變質的食品,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加工。

農民不能把牛奶囤積,等到價格上漲再出售。這使得農民必須依賴加工廠和零售商。

隨著時間的推移,供應鏈中的每個部門都在提高效率,並遵循著經濟和商業規則,接受規模經濟。規模越大,效率更高。因此,家庭農場逐漸被邊緣化,這就是問題所在。

就整個流程而言,擁有80頭奶牛的農民,非常樂意向公眾公開他們的具體操作過程;而這一點,擁有2000頭奶牛的農場卻非常的忌諱。

規模小,違反了經濟和商業的規則,的確是一種劣勢。目前的趨勢就是小農場關閉,剩下的農場變得越來越大。

全球奶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經濟規律。2000年,美國的平均牧群為88頭奶牛。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04頭。目前,每頭奶牛的產奶量增加了22%,全球牛奶產量增加了約5%。

但所有人都知道,消費者需要的是真正「天然」而非「工業化」的牛奶。

責任編輯:易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