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2025年將邁向超高齡社會

國發會週二(8月18日)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結果顯示,臺灣今年總人口開始轉呈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且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賴意晴/大紀元)
人氣: 5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0年08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意晴台灣台北報導)國發會週二(8月18日)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結果顯示,台灣今年總人口開始轉呈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且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指出,主要今年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導致人口呈現自然減少,且今年來受武漢肺炎(中共肺炎)疫情影響,國內社會增加人口罕見為負值,無法彌補自然增加的減少人數。

國發會週二(8月18日)公布中華民國人口大事紀,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總人口開始轉呈負成長,並推估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
國發會週二(8月18日)公布中華民國人口大事紀,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0年總人口開始轉呈負成長,並推估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國發會提供)

國發會每2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辦理未來50年人口推估,並於週二委員會議通過「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結果發現3大變動。

第一,台灣正式在今年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人口自然增加方面,國發會預估,今年出生數為16.4萬人、死亡數為18.6萬人,人口出現「死亡交叉」,即死亡數高於出生數,少子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社會增加方面,高仙桂指出,疫情影響今年的國際人口遷徙,推估今年社會增加將減少1.1萬人、明年估將減少3千人,2022年則恢復過往平均增加1萬人的趨勢,「估計衝擊只影響到2021年」。

第二,隨著0至14歲幼年人口下降,加上台灣醫療水準提升,國人壽命延長,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相對提高,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

第三,因為少子化影響幼齡人口占比,人口紅利期間延至2027年,較上次推估延長1年;人口紅利是指青壯年人口(15至64歲)占總人口比重高於 66.7%,工作年齡人口相對其他年齡層充沛,有利經濟發展。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為因應我國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行政團隊已由提升生育率、強化勞動力結構、高齡化調適等三大面向著手。包括落實「0至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強化育才與攬才」以充裕勞動力,以及「建構共融自主的高齡社會」,以因應高齡者多元需求。

中央社報導,人口老化的議題,就連央行也重視。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曾在公開場合提及台灣人口老化帶來的經濟隱憂,他指出,台灣長期有儲蓄率偏高、投資率不足的問題,使得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而儲蓄率升高的主因,便是老年人口比較不愛花錢。

楊金龍分析,年輕人及中高齡者的消費與儲蓄行為並不相同,年輕人比較敢花錢,屬於「淨消費者」,老人則多半是「淨儲蓄者」;當會花錢的年輕人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下滑,不愛花錢的高齡者愈來愈多,這樣的人口結構便持續推升民間儲蓄率。

台灣人口今年步入負成長、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不過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認為,不見得要用負面方式看待,這是考驗轉型能力的機會,若邁入數位化時代、產業轉型升級,甚至能化危機為轉機。

高仙桂也說,人口減少會影響台灣經濟成長動能,但若人均產值上升,就能以效率戰勝人口減少的問題。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