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眾旅遊、漫遊興起 專家:有助於台灣文化深耕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生態其實非常精彩。(賴玟茹/大紀元)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1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台灣土地逾六成都是森林,且擁有豐富動植物生態,台灣是座森林之島。旅遊專家表示,疫情三年多,小眾旅遊及慢遊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體驗在地人文風情,而不再是視覺或味覺的旅遊,這將有助於台灣文化深耕。

「2022台北國際旅展」於11月4日至7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農委會林務局精心籌劃「國家森林館」,以「千森萬尋」策展概念登場,4日舉行開展記者會。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台灣是座森林島嶼,超過六成土地為森林所覆蓋,且山脈縱貫島嶼中央,更容易觀察到豐富野生動植物生態,這次「國家森林館」推出以「森林療癒、生態探索、永續旅遊、人文對話」四大理念為主訴求之森林遊程,邀請大家走入山林享受美好靜謐。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台灣生態其實非常精彩,若單就數字來看,鄰國「日本」,國土面積是三十七多萬平方公里,是台灣10倍以上,但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僅22座,反觀台灣則有268座,這也意味著台灣的高山環境密度,是日本的100倍,這也造就台灣涵蓋熱帶、亞熱帶,及亞寒帶等,各種不同環境及聚落。

談到武漢肺炎疫情後的生態旅遊變化,郭育任說,民眾過去都會一窩蜂跑到知名景點,這三年台灣旅遊最大的變化,有些人開使參與小眾旅遊或慢遊,像是走進森林步道,深入台灣各地,此外,森林步道也有很多原民部落,進而帶動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

郭育任說,近三年的疫情,應該也能讓政府等單位深思,對小眾及多元旅遊的可能性,讓民眾更能體驗在地人文風情、咀嚼真正的台灣,也更有助於台灣文化深耕。

大家對阿里山過去印象就是日出、雲海,及小火車等粗淺印象,郭育任分享,他曾參加林務局推動的「在地居民講在地故事」活動,過程中有一名約六十多歲的在地居民,訴說自己及父母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工作一輩子的故事,該名長者分享,早期阿里山上物資缺乏,必須藉由阿里山小火車運送煤炭,煤炭燃燒完也變成許多山上人家的生火材料,藉由一個個故事,就能夠想到很多早期生活的畫面。

郭育任說,這些故事,顛覆過去對生態視覺的欣賞,更多的是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及生活樣貌,這屬於生活地景的旅遊,不單只是視覺及味覺旅遊,而是能將台灣的生活地景,透過地方居民訴說在地故事,做出最好的詮釋。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