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雪泥鴻爪

若然問我其中的感受, 我可以肯定的説「樂多於苦、喜勝於憂」!(圖片來源Pixabay )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2年08月07日訊】時光荏苒,在英生活已26年了。若然問我其中的感受, 我可以肯定的説「樂多於苦、喜勝於憂」!

回望當年帶着分別 5及14 歲的女兒前來舉目無親的地方,不免有點忐忑,但想到只是「暫避秦亂」且曾向先母承諾「必然回港」,因而也就無甚懼怕,外子安頓我們後便回港工作了。

隨後,在聖堂認識了幾個早年及較我們早幾個月抵逹的香港家庭,大家既是教友也是街坊,由是生活增了姿彩。更在「因緣際會」下再執教鞭, 希望能培養及提高以英文為母語的孩子們對中文的興趣,從而認識香港的文化。不同的是在港教的是會考班的同學, 這兒要用唱遊形式「寓學習於遊戲」,務求孩子們不抗拒返中文班為首要目的。

在此,特別感謝教友及家長們的鼓勵及支持使我們生活得充實兼有意義。

先前提及的「樂多於苦」那是因為這兒的教育及醫療制度值得讚賞。猶記細女入讀一年級時因語言的隔閡,每天抵達校門便拒絕進入且隨即嘔吐,在校作業更使人啼笑皆非。面對這種情況做家長的只有盡己所能「導讀、鼓勵及陪伴」。幸好, 三個多月後女兒的溝通能力已大有進步, 功課亦開始上軌道。若干年後更以「一級榮譽」畢業於牛津大學醫學院, 如今她已是麻醉師了。這一切不僅是她資質較佳,更重要的是英國啓發式的完善教育制度。至於大女因跳班的關係要加倍努力,結果也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各位攜同子女到來的父母不用為孩子的教育擔憂,只要家長與校方充份合作、協調, 一切便迎刃而解。更重要的是在家裏或與香港人交談時不要更換頻道, 緊記承傳香港的文化——用粵話, 否則孩子日後便只講英文,成為黃皮白芯的「竹升仔、竹升女」了。反正識多一種語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對嗎? 甚至日常生活的小節,如節日慶祝、風俗習慣也傳承香港的傳統,保持孩子們對故地的歸屬感。

26年中身體抱恙在所難免, 當然普通的傷風感冒或幾天的發熱, 這兒的市民一般自我休息、多喝水及服些成藥便算,毋須勞師動眾見家庭醫生。如病況有需要自會被安排見專科醫生甚或做各種測試和檢查,如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甚而磁力共振等等, 其中等候時間則視乎病情的急切性, 如懷疑是癌症則會在14 天內為你檢查及治療, 這是國民保健計劃的承諾。心臟科應診速度是各科之冠,那是我們親身的體驗,如此的醫療制度, 夫復何求?

在英國亦有煩瑣及困難的時刻,但相對是「小兒科」。只要我們平實地生活, 睦鄰、不炫富、以禮待人、尊重當地的文化,再慢慢融入他們的社區。總之, 凡事本着隨遇而安的心態必然會身心愉快。要延續香港人的精神及文化從一己做起, 再推而廣之。世界的香港人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公義, 我們熱愛和平、友愛的生活。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