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青埔國小發現城市聲音

學童採集兒美館建築內的聲響。(透島影業攝影 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4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穀倉運作、風吹到稻田、埤塘的水波聲,以上的這些聲音都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簡稱兒美館)於2024年4月開館試營運,響應新課綱跨域多元學習理念,兒美館以青埔城市聲景為主題,與鄰近的青埔國小合作啟動第一屆的館校合計劃,期待開啟美術館與在地學校之間的聯繫。兒美館館校合作成果將於6月5日與大家分享,歡迎對藝術教育感興趣的學校教師和社區團體踴躍參加。

學童聆聽描繪埤塘水下聲音。
學童聆聽描繪埤塘水下聲音。(透島影業攝影 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兒美館館校合作計劃自2023年開始籌備,為開啟學校與美術館的對話橋梁,兒美館邀請具豐富館校合作經驗的臺北當代藝術館、鳳甲美術館及建成國中進行專題分享,其中參與講座的青埔國小老師,積極表達合作意願,奠定雙方合作的基礎。在這項計劃中,桃美館除了扮演發動者,也協同藝術家進行實地踏察,深入發掘如埤塘、大圳等特色地景。

藝術家帶領學童仔細聆聽觀察青塘園地景環境聲。
藝術家帶領學童仔細聆聽觀察青塘園地景環境聲。(透島影業攝影 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兒美館根據青埔新興城市的在地特色,規劃五感體驗的館校合作計劃,媒合聲景藝術家鄭琬蒨與藝術人文教師開發特色課程「青埔小偵探」,以《聲音魔法師》《聲音散步》《聲音採集故事》及《青埔國小放送中》等4堂帶狀課程,讓學童聆聽及發揮想像力描繪聲音的形狀,從家裡的聲音、家外的聲音,至藝術家錄製如埤塘、稻田、穀倉、美術館等特殊地景環境聲,引領學童分享如果這些地方是自己生長的家,會有哪些變化或影響,最後創造出自己的聲音故事。藝術家藉由兒童對青埔地區消失聲景的反饋,設計出「青埔小偵探」學習單,藉由聲景認識兒美館,認識青埔這座城市,建立在地認同。

藝術家與學童觀察捕捉校園聲音。
藝術家與學童觀察捕捉校園聲音。(透島影業攝影 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生活中美感探索來自於藝術教育落實,而美感素養須由兒童時期開始培養。2024年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學和研究」,兒美館的館校合作計劃即透過先行研究,結合藝術家、學校與在地環境資源,以五感及跨領域美感體驗,透過藝術家走入校園,以及學生移地採集,為藝術課程帶來新的活水,也讓美術館教育走入校園。

學童討論分享對聲音的紀錄觀察。
學童討論分享對聲音的紀錄觀察。(透島影業攝影 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兒美館將於2024年6月5日舉辦館校合作成果分享會,向學校相關教育人員及大眾共享這份成果,將邀請藝術家鄭琬蒨與參與合作的青埔國小師生共同出席,除了分享館校合作過程,也將發表館校合作學習單,讓前來美術館的親子觀眾可以透過這份學習單認識聲音藝術,歡迎對藝術教育有興趣的學校教師及社區團體報名參加。報名方式請洽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https://tmofa.com/art03LeqBB)及臉書(https://tmofa.com/art00EQNA6)。◇

責任編輯:昌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