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祭孔有感

标签:

【大纪元9月26日讯】1966年,我就读小学四年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真是一场史无前例且名符其实的文化大浩劫,学生不上课,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田,士兵不练兵,到处是一片无政府主义的乱哄哄情景。开始时,我与大多数孩子的感受是一样的喜上眉梢,不必上课,还可以到处玩,真是不亦乐乎。看到那些平时威风十足的校长教务长、老师们一个个灰溜溜、惶惶不可终日的模样,心中好不得意﹗很快这种写意的感觉变得烟消云散,首先是父母亲要我把一大堆心爱的连镮画集拿到收购站,以废纸形式卖掉。那些曾日夜伴随我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红楼梦及封神榜等何罪之有?!天啊,这到底是为什么,不是说是我们民族的珍贵遗产吗?不是说这是历代的老百姓都曾浏览过的精神食粮吗?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却变成了“四旧”弃之如蛇蝎?!破四旧,立四新是这场文化大浩劫的主要内容,父母亲如是说,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开始纳闷起来,只好默默地但很不甘愿地去服从了。
  
当时,除了马列斯以及鲁迅的著作外,书店里是一无所有,八个样板戏,八亿人看了十年,文化的贫血,社会的冷酷,对一个在成长的心灵来说,绝对不是一个愉快的回忆,突然荒漠里出了甘泉,六九年初,一本被臭老九﹙知识份子﹚既不舍得烧或卖的书﹙不能藏在家,恐怕被红卫兵小将们多加一条莫须有的罪名﹚结果“途经”我手,一本《论语》。它立即成为我在黑暗里的灯塔,避风港和挚友。在人际关系已成为政治符号非黑即红的年代,它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一生。
  
《论语》把生命中的原理准则浓缩成三言两语,令人印象深刻且永远难忘怀,它没有说教和权威,只是用亦师亦友的对话方式表达出一种永恒不变的理念,深入浅出和画龙点睛般地叙事述人,使我们看到孔子的抱负不在政治而在教育,追求的不是权势而是中庸,一种做大事不做大官的豁达,使人立即感到那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智慧奇葩永远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及“三军可夺师,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与当时的红卫兵运动,打、砸、抢以揪斗师长亲友父母为荣,南辕北辙。孔子的坦荡荡胸怀一如荒漠里的甘泉,使我感到这种反潮流、反传统、反文化才是假恶丑,不会维持太久。孔夫子那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才是代表东方文明的中流抵柱。这种静态文明与西方文化有不同之处,是想以大自然的原动力及和谐来看待生活的,积极进取但不霸道,讲善、讲仁义、中庸但不虚伪。他的思想一如大海般的浩瀚,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为什么共产政权貌似强大,在本世纪﹙二十世纪﹚以来,横扫半个地球,但最终不过落了个灰飞烟灭的下场﹖道理很简单,就是他们违反了人性与伦常。一时的不可一 世,固若金汤,焚书坑儒,在历史的长河面前,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可以从一段子张问仁于孔子的对话中,便可以验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之,答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反观当时的中共,﹙一﹚对外不恭、不庄矜,一味说不,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只有一个阿尔巴尼亚,到处是帝修反。﹙二﹚对内不宽,今天这个运动,明天那个运动,“网”最后变成了布,把八亿人民,一网﹙布﹚打尽。结果是天怨人怒。﹙三﹚是不诚实,建国以来,一味欺骗不兑现,累累失信于民、工农商学兵,无一幸免,全被耍了猴戏。﹙四﹚是不勤敏,一刀切的大锅饭的经济,奖懒罚勤,如何会有生机及远动力?﹙五﹚是不宽厚,大家纷纷用脚投票,用怠工装病,摸鱼去对抗这个庞大的专政机器,广东沿海更是苛政猛于鲨鱼,包括边防军民兵的狼狗或流弹,裴多婓诗被改为“生命不可贵、爱情溅如泥,只为自由故,苦练两万米”可见中国人悲哀之一斑。
  
1971年“913”事件爆发,原来挥动毛语录最起劲的林彪,家中墙上却挂满了孔子的语录,这并非说明林彪已改变信仰,只是证明了林彪一生追随共产主义运动,到了耳顺之年,才顿悟到要以仁爱忠恕代替阶级斗争,以中庸和克己复礼来代替共产思想,才是中国人的最佳出路。呜呼,他一如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缩影。走了大半世纪的弯路,最后还是回到中华文化的原点,这种以血泪和生命换来的教训,我们定要永志不忘!试看今天中国大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可以渐渐的随着邓小平的打左灯向右转的政策而逐渐减少。但道德危机却成了一个最大、时间最长的定时炸弹,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和精神,长期不懈的儒家思想教育,才可以把这个道德断层逐渐拉平,恢复我故有的中华文化。没有方向的人生是浪费生命的人生,同样的,不发扬光大固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辗转了大半个地球,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搬迁,家中现在也有了几套四书或论语,但一直在紧紧陪伴我的仍是二十七年前的手抄本《论语》,每当在异国他乡有疑难和需要答案时,一如在中国大陆及香港,我便会拿出来细细的阅读一遍,后总是满意的找出回答。我深切理解到孔子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矣”的心情。看到牙牙学语的子女,我常常心中油然产生一种要把这些智慧的珍珠—论语—解释给他们的冲动,一齐分享那种论语是尚未看惯的自然,自然则是看惯了的论语,那般奇妙的体会和感受,我相信,真正的和平与大同,是东西方文化能对等交流的那一天来到之时。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