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成都的生活态度

曾颖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9月26日讯】“天下茶馆数四川,四川茶馆数成都”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既表达了成都茶馆的地位,也表达了成都人和成都文化与茶馆之间不可隔断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茶馆的成都是什么样子?别的不敢说,至少成都的雅致、闲适和飘逸的感觉会大打折扣。因为茶和茶馆对于成都来说已不是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老茶客:茶馆文化是成都的一绝
  
  2004年9月9日清晨7点,家住长顺中街的75岁老人易和森像往常一样来到人民公园“鹤鸣茶馆”。这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即使在退休之前,他工作再忙,也会到茶馆吸吸新鲜空气喝喝早茶,让五脏六腹都体会到芬芳和顺畅。他戏谑地称这就如同汽车必须加油一样,如果不加油,到处都不顺畅。

  像易和森老人一样有喝早茶“加油”习惯的成都人不在少数。据老人介绍,很早以前,成都的茶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要强些,这里既是资讯的交换地,又是某些行业的交易地点。很多人就是在茶馆里了解和交换新闻的。因此,茶馆作为一个社交场所,在老成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后来,随着资讯传播方式和社交场所的多样化,这种功能才淡化。但茶馆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并没有淡化,它已成为成都和成都人的特征。你从成都诸多茶馆里的对联中似乎都可以找出茶馆与成都人天性相关联的痕迹,比如一副被许多文学家引用过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劳,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种潇洒闲适和自在,正是成都人精神中重要的气质,是成都文化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中年茶客:我们见证成都茶馆的变迁
  
  上午8点,猛追湾景苑茶馆,记者遇到开着宾士车在这里喝茶的某私企董事长余文礼先生。他的黑色宾士车与茶园里坐着的退休老婆婆们显得很不协调。余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这里的老茶客,从做生意之前就喜欢来这里喝茶,他以资深茶客的口吻给成都的茶馆分了一下类,他说:成都茶馆,大致分以下几类,一是公园和宗教场所的露天茶馆,这些茶馆如文殊院、百花潭、大慈寺、人民公园等等,这些地方规模大,气氛好,环境舒畅。另一类,是具有演出功能,很好的传承了古时候成都茶馆的一些特征的,如悦来茶馆、顺兴老茶馆,这些,既继承了成都茶馆唱围鼓戏曲的传统,又保持了喝盖碗茶坐老式板凳或竹椅的传统,算是有选择地继承了茶馆文化。另一类,则是散落在小街小巷深处的一些街边小茶馆,这些小茶馆,有的在一棵老树下,有些在小区两幢楼之间,三五张木桌十几张桌椅,一元左右一杯的“三花”泡起来也别有一番韵致。但随着旧城的改造和人们习惯的改变,这些小茶馆也逐渐变成麻将馆和录影场所,这多少有一些遗憾。

  余先生还介绍说:成都茶馆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一次是从低档的竹椅坝坝茶升级至高档茶馆和茶楼,茶的档次从“三花”一直上升到龙井碧螺春。二次变化,则更是将茶馆从大众化推向了精品化和贵族化,并引入了广东等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但这样,成都本土味已不浓了。而最后一次变迁是近几年,茶楼逐步多功能化,与酒吧、洗脚坊甚至餐厅逐渐靠拢。但是,没有了竹椅、三件套盖碗茶的茶馆还叫成都茶馆吗?
  
  老堂倌:成都茶馆需要软体
  
  中午12点,82岁的陈顺和老人呷了一口酒,对记者讲起了他与茶馆的故事。这位在茶馆里掺了一辈子茶的老人对记者讲起茶馆时,眼中闪过的光彩令人难忘。

  他说:成都的茶馆,是大众消费场所,收费不高,但并不等于不讲究。比如喝茶的茶具,必须是上好的江西瓷盖瓷杯外加锡茶船子,烧水一定是老虎灶铜茶壶。堂倌掺茶,哪只手端碗哪只手搭抹桌帕怎样喊堂怎样吆喝,都是有讲究的。很多老堂倌,如旧时成都“锦春茶楼”的老茶倌周麻子,就练就了一手冲茶的绝活,成为蓉城一绝,什么“雪花盖顶”、“海底捞月”,简直是一种享受。现在,堂倌们都不喊堂了,茶客们一进茶馆一人发一个温水瓶自己掺,确实让茶馆的风味大减。要知道,这些软东西,很多就是成都茶馆最提神的部分啊!
  
  外地茶客:成都的茶馆令人追忆
  
  下午16:35,望江公园,苏州游客张明明悠闲地坐在竹林茶馆中,对记者讲起成都茶馆留给她的记忆。她说,她这次来成都,主要是到培根路寻找当年她散落在这里的青春记忆的。和许多川大学生一样,那几家小茶馆,几乎成为她青春岁月中永不磨灭的场景,使她在多年之后都难以忘记。那茶一样清香而温暖的记忆,是成都留给她最深刻的记忆。可惜,培根路已拆迁了,但与这条路和这条路上那些成都茶馆的记忆,却足以让很多人永远铭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曾颖:失职的警官
曾颖:英娃的幸福生活
曾颖:一次被大人搞砸的幼儿冷餐会
章天亮:慈悲与惩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