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肝炎面面觀-認識肝炎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科主治醫師 黃怡翔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訊】肝臟受到各種不同原因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造成肝細胞壞死的現象,稱之為「肝炎」。肝炎事實上必須有病理切片才能確定,但是不可能所有患者都做肝切片,因此臨床上常以GOT(AST)、GPT(ALT)數值是否異常作為判斷患者是否有肝炎。引起肝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病毒感染(包括A、B、C、D、E型肝炎等)、藥物(如抗黴菌藥物、結核病藥物等)、酒精、某些先天性代謝的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等。

肝臟發炎時間的長短可以將肝炎分為急、慢性肝炎。若是肝臟發炎的時間(即ALT、AST數值異常)超過6個月以上稱之為「慢性肝炎」。目前在台灣最常見引起慢性肝炎的原因為B、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但是其他如酒精、自體免疫疾病及某些先天性代謝疾病,都可以引起慢性肝炎。

多數的肝炎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比較嚴重的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出現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反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脹、黃疸、茶色尿等症狀,但是這些症狀並非肝炎所特有的,有許多其他的疾病也可能出現相關的症狀,因此若有上述情況出現,必須儘速求醫由臨床醫師作判斷。

由於台灣為B型肝炎的盛行區,在全面性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之前,成年人的B型肝炎帶原率曾高達15-20%;同時台灣地區C型肝炎的盛行區約為1-5%,部分南部沿海鄉鎮有高的盛行率。慢性B型及C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而肝癌又佔國人癌症十大死亡原因之首位,因此對於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防治極為重要。因為肝炎不一定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若是家人有B型、C型肝炎,或是其他肝臟疾病者,建議最好找胃腸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對於B型或C型肝炎患者也必須定期追蹤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對於慢性B型、C型肝炎的治療,由於抗病毒藥物的問世,近年來已有顯著進步;至於患者適合何種治療,必須依病情與胃腸科專科醫師討論後決定。

本文由榮總人電子周報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